走陸路。為什麼呢?因為他和麴文泰有個約定。
公元628年玄奘求法的時候,麴文泰說師傅回來的時候,請住此國三年,受弟子供養。這個約定玄奘沒有忘。所以公元641年,戒日王建議玄奘從海路回國的時候,玄奘堅持原路返還,其實就是要感謝麴文泰,隻是麴文泰已經不在了,玄奘不知道。
“師傅需要多少錢?”戒日王問。
“不需要!”玄奘說。
“這怎麼可以呢?”沒有錢你怎麼回家呢,戒日王很吃驚,他不相信沒有錢你能回國。所以還是和鳩摩羅王馬上準備好金錢珍寶,拿到玄奘麵前。
可是玄奘真不要。當他們拿來的時候,玄奘隻留了一件皮大衣說路上可以防雨。我們說錢是個好東西,可玄奘為什麼不要?兩點原因:
第一,曲女城法會戒日王已經傾其所有,無遮大會又施舍無數,戒日王這個時候恐怕也缺錢吧,他缺錢了怎麼辦呢?加大賦稅,盤剝百姓,所以玄奘不要,與其說是減輕戒日王的負擔,不如說是減輕百姓的負擔。
第二,修複修複那些寺廟吧,你看都破成什麼樣子了。玄奘一路上看見的是什麼?“伽藍百所,多已荒蕪,僧徒寡少”,既然支持佛教事業,那就用來修複寺院吧,算我出資好不好。
但是雖然玄奘沒要,這筆錢最終還是到了玄奘手裏。因為玄奘不要,可以讓別人轉交。當時北印度王烏地多軍護送玄奘回國,戒日王就把錢給了他,讓他轉交玄奘。具體多少呢?《慈恩傳》的記載是“大象一頭,金錢三千,銀錢一萬”。
公元641年,四十二歲的玄奘離開求學十三年的印度,開始回國。來的時候騎馬,回去的時候坐大象,陪伴他的有新人,也有舊人,其中就有麴文泰派的那些人。
離別總是悲傷的。當玄奘走的時候,戒日王和鳩摩羅王與沿途自發而來的群眾送出十餘裏才回去,“嗚咽不能已”。而且等玄奘已經走了三天的時候,戒日王和鳩摩羅王自己又騎著馬追過來趕上玄奘同行數裏,再次拜別。同時派遣四名官員,帶著戒日王的國書,送沿途各個國家,要求務必確保玄奘順利到達漢境。
玄奘這一路可謂順利。第一,有戒日王的國書;第二,輕車熟路,有經驗;第三,遇見的都是熟人,要不就是故人,要不就是故人之子;第四,名望更大。所以這一路玄奘受到了熱烈歡迎,相當順利,主要遇到兩件事情:第一,半路逢賊;第二,落水失經。
逢賊這個事情遇到兩次,第一次對他沒影響,第二次跟他沒關係。
當玄奘路過北印度的一個山澗的時候,聽說這個地方“其處多賊”,怎麼辦呢?玄奘找一個人打前鋒,遇見賊了就跟他們說:“這是西行取經的僧人現在要回國,沒有錢,隻有佛經,希望各位施主能夠擁護,不要起異心。”
所以當玄奘過的時候,所有的山賊都出來,但是沒有一個動手,目送玄奘經過。為什麼呢?提前打過招呼的,第一,玄奘沒錢,打劫無用;第二,玄奘的名聲他們不是沒有聽說;第三,他們也要向菩薩祈求。這是第一次,沒影響。
第二次不是針對玄奘,沒有關係但是有影響。最起碼致使玄奘的大象溺水而亡。當時一群劫匪突然衝出來打劫一群商人,玄奘坐的大象以為是來打劫它的,一頭就往山上跑,結果掉水坑裏“溺水而死”,還好玄奘沒有事。
落水失經書這件事情是經過印度河的時候,河寬五六裏,沒有橋隻能坐船。結果行至中間的時候翻船,突然河麵上大風驟起,浪濤湧動,船劇烈搖晃,幾乎沉沒。經書就掉到河裏。雖然經過大家的奮力搶救,人沒事,但是經書少了“五十夾”。
當玄奘上岸之後,前來迎接的國王問:“你是不是帶印度花種了?”玄奘說“是!”毫不隱瞞。這有什麼關係呢?大有關係。這就是翻船的原因。按照印度人的說法,凡是要帶印度花種過印度河的,都會發生這種事情。
原因不重要,現在已經過河,問題是經書已失怎麼辦?第一,盤點,搞清楚哪些經丟了;第二,尋找,馬上派人到附近的國家抄寫經書。
這就是《西遊記》第九十九回“九九數完魔滅盡三三行滿道歸根”唐僧西遊的最後一難。但是《西遊記》中這是最後一難,現實中卻不是。
相比神話,現實中有更多的問題要解決,首先現實就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叫做現實問題。當他經過巍巍雪山的時候,“寒風淒凜,徒侶之中無能正立者;山高風急,鳥將度者皆不得飛”。什麼意思呢?鳥都飛不過去,人都站立不穩,隻能用雙手和雙腳爬過去。所以我們可以想象這其中的艱苦。雖然說這一路順利,但也隻是相對而言,實際上還是很不容易的。最起碼你不是坐飛機,不像《西遊記》中你是騰雲駕霧回來的,現實就不同了,路在腳下,大山還得翻,雪海還得過。
公元644年,玄奘到達於闐,也就是今天新疆的和田。基本上快進入大唐境內,在玄奘快到家門口的時候,又停住不走了。什麼原因呢?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