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歸國之路(2 / 3)

第一,受到於闐王的熱情款待和盛情邀請,留下來講經。當玄奘還沒到於闐的時候,於闐王就和自己的兒子在邊境上等候,見到玄奘之後,留下兒子陪伴玄奘,自己又馬上回去準備一場更隆重的歡迎儀式。所以玄奘在這裏是盛情難卻,留下來講經。

第二,他需要時間去整理和補齊丟失的經書。所以當他到達於闐的時候,馬上派人前往屈支等國求取經書。

而且就在這個時候,玄奘從一個叫馬玄誌的高昌少年那裏得到一個驚天消息:麴文泰已經死了,高昌也已經改名叫西州成為大唐版圖的一部分了。我們可以想見當玄奘放棄海歸,從陸路返回信守承諾要見這位大哥,四處打聽這位大哥身體還好不好的時候,得到的消息卻是大哥不在了,這就猶如晴天霹靂。其傷心不可避免,表現則因人各有不同。

玄奘怎麼辦呢?玄奘一聽到這個消息,立刻做了一個決定:不走高昌,直接回國。為什麼呢?三種可能,第一,叫做傷心故地,不願去;第二,叫做人沒了,不用去;第三,叫做立場不同,不能去。去了幹什麼?祭奠嗎?你也隻能搞祭奠了,但是這個事情不能做。對於玄奘來說,麴文泰是恩人,但是對於李世民來說,麴文泰是敵人。你現在要回國,去祭奠一個死去的政治敵人,你這是幹什麼,什麼意思,別人會怎麼看,李世民會怎麼想,而且你要知道你是一個什麼身份,偷渡客,你現在回國要不要追究你的責任還不知道呢,你去幹什麼,所以不能去。

而且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他要回國,當局是什麼態度,他不知道。這就是第三點原因,他的平安回國不是能不能平安回國,而是回到自己的國家平不平安。所以玄奘馬上修書一封原文是:沙門玄奘言。奘聞馬融該贍,鄭玄就扶風之師,伏生明敏,晁錯躬濟南之學。是知儒林近術,古人猶且遠求,況諸佛利物之玄蹤,三藏解纏之妙說,敢憚途遙而無尋慕者也。玄奘往以佛興西域,遺教東傳,然則勝典雖來而圓宗尚闕,常思訪學,無顧身命。遂以貞觀三年四月(此處應為貞觀元年,作者注),冒越憲章,私往天竺。踐流沙之浩浩,陟雪嶺之巍巍。鐵門巉嶮之途,熱海波濤之路。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中間所經五萬餘裏。雖風俗千別,艱危萬重,而憑恃天威,所至無鯁。仍蒙厚禮,身不苦辛,心願獲從,遂得觀耆崛山,禮菩提之樹,見不見跡,聞未聞經,窮宇宙之靈奇,盡陰陽之化育,宣皇風之德澤,發殊俗之欽思,曆覽周遊一十七載。今已從缽羅耶伽國經迦畢試境,越蔥嶺,渡波謎羅川歸還,達於於闐。為所將大象溺死,經本眾多,未得鞍乘,以是少停,不獲奔馳早謁軒陛,無任延仰之至。謹遣高昌俗人馬玄誌隨商侶奉表先聞。,言語華麗,措辭嚴謹,主要表達四個觀點:第一,主動承認錯誤,闡述出國原因。承認自己是冒憲違章,私自出國,這是坦白從寬,爭取寬大處理。第二,把成功的原因都說成是李世民的功勞:全仰仗陛下天威,所以往還無難,這是吾皇保佑。第三,表達態度,我也想早日回國,參見陛下,可惜我所乘坐的大象死了,沒有交通工具,而且經本眾多,無法攜帶,所以在於闐暫作停留,讓高昌人馬玄誌帶領書信上交朝廷,以表誠心。寫完就把這封信交給馬玄誌。

但是政府的辦事效率好像都不怎麼高。我們不知道時間主要花在哪裏,是花在馬玄誌身上還是朝廷身上,朝廷內部又經過了怎樣的激烈討論,這一等就是八個月。

這八個月對於玄奘來說是煎熬,就像一個等待審判的人卻遲遲不宣判。不管怎麼樣,最終結果令人歡喜。八個月之後,玄奘拿到了朝廷的宣判書。李世民說:“聽說師傅西行回國,朕非常高興,你‘可即速來與朕相見’。那邊有懂梵語和經義的,也一並帶來。至於人力和交通工具不用擔心,朕已下令於闐等國沿途護送師傅,一切所需自然不會缺少。朕也已經安排官員於敦煌迎接師傅,希望師傅早日歸來,與朕相見。”原文是:聞師訪道殊域,今得歸還,歡喜無量,可即速來與朕相見。其國僧解梵語及經義者,亦任將來,朕已敕於闐等道使諸國送師,人力鞍乘應不少乏,令敦煌官司於流沙迎接,鄯善於沮沬迎接。

這不僅是一封回信,這是一個特赦令和歡迎書,李世民表達了三個觀點,態度是歡迎,結果是無罪,而且解決諸多實際問題,這一切所做的目的就是使玄奘放心地回來。所以這兩個人都想見到對方,李世民也想知道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什麼能耐,一人往返印度,而且使得戒日王“東麵而朝”。實際上玄奘也不想等了,他都等了八個月了。所以玄奘一得到這個消息,馬上出發,一刻都不停。而且不斷報告自己的位置,等玄奘到達沙洲也就是敦煌的時候,馬上上表朝廷,說我已經到達沙洲,現在正準備前往長安。當時李世民正在洛陽,打算出兵遼濱地區,一接到這個消息,李世民馬上安排房玄齡在長安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