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個話題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是佛教體係龐大。二是中國曆史深遠,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國家曆史的長河中,我也隻是弱水三千隻取一瓢,夠用。三是中國對佛學知道和略知的人太多,我都不算是這一類的。雖然我自認為民間有高人,但卻不認為民間都是高人,而現在的人又愛說話,不管懂不懂都要說兩句,動不動就要拿三分。我甚至也不算這一類,因為說話容易,說什麼話卻不容易,發言輕鬆,但是調查卻很難,怎麼得出這個話就更不容易,書中如果有誤,還希望大家不打醬油,批評指正。四是前人有眾多著作,在前人的著作麵前我是有壓力的,但壓力變動力,我的寫作不為新意而新意,都是真情實感,希望我的寫作能給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精神建設,添磚加瓦,給大家帶去思考。五是玄奘法師名望太高,我的觀點是每個人都有故事,任何人都有可以書寫一生的傳奇,更何況是玄奘法師,法師的亮點太多,不是一兩句話,一兩本書能寫清楚的,我也隻是窺斑見豹,拋磚引玉。六是有諸多的專家學者,民間高人,我就算是魯班門前弄大斧,關老爺麵前耍大刀,歡迎專家批評指正。七是文筆有限,知識有限,錯誤之處不可避免,歡迎指正。
一個人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第一,人性的偉大;第二,思想的偉大;第三,精神的偉大;第四,事業的偉大。這樣的人就值得傳唱,而玄奘法師這幾點都有。所以這就是我要說的。說曆史,說什麼?就是說這些最本質的東西,人性。我們說古代物質文明不如我們高,科技程度不如我們發達,擦個屁股還得到處找瓦片,那我們向它學什麼?那就是對人本身的關注,對人性的關注。科技程度不如我們發達,文明程度不如我們高,但思想絕不比我們落後。否則今天還有很多人在講論語嗎,把孔夫子請出來救市嗎?又是心得,又是感悟,搞得沸沸揚揚。這就是思想,是大智慧而非小聰明,這就是曆史留給我們的。
曆史給我們留下了什麼?有人說是謀略,有人說是權術,我看都不對,曆史留給我們的是智慧。所謂謀略、權術也隻是智慧的一種。因為智慧是處,謀略是爭,權術是奪,人類社會不是動物世界,你爭我奪,你死我活,這個世界不是一個非你即我的世界,而是一個有你有我的世界,要求和諧。所以我非常同意玄奘的一句話,世界這麼大,人生這麼短,可做的事情有很多,為什麼要作惡?
曆史留給我們的不是鉤心鬥角、爭權奪位,也不是爾虞我詐、爭名奪利,曆史告訴我們的是怎樣與人和諧共處,這是智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原因是:第一,對待曆史的態度不同;第二,看待曆史的眼光不同。胡適說曆史是一個姑娘,任人打扮,有人說曆史是一個怨婦,任人糟踐。恐怕未必都是曆史態度。也有人說曆史是一麵鏡子,什麼鏡?哈哈鏡?凹凸鏡?還是西洋鏡?或者是一塊墨鏡。什麼鏡不重要,關鍵的問題看待曆史的這個人的視力怎麼樣,是不是近視眼,1.5的還是2.0的。
本書是什麼視角呢?
第一,平民立場,“俗人”觀點。甚至這也是拉幫結派,給自己壯膽,把自己置於某一集團之中,然後說我代表他們,代表嗎?不敢。你不能自己說我代表誰誰誰,那得大家同意,得被代表的人授權。所以我的立場甚至都不代表全部的平民立場,隻是代表了一部分群眾,或者說是我自己的立場,個人觀點。而玄奘法師恰恰是超越了僧俗界線,超越了平民專家界線,超越了民族界線,為世人所尊重。雖然是平民立場,“俗人”觀點,但全是尊重,靜下心來,盡最大努力追求卓越,懷著一顆真誠和崇敬的心來描寫這位法師的傳奇一生,續寫這位法師人性的偉大,思想的偉大,精神的偉大,與大家共勉。
第二,不談佛性,隻談人性。因為不管佛性什麼,它的基礎都是人性。一個人性不偉大的人,他的其他性也高不到哪裏去。這就如同一個德性不好的人,品性也肯定不高,一個品性不好的人,這個人也不會好到哪裏去。
第三,不做表麵文章,而做深層挖掘。講故事背後的故事,問題背後的問題,至於挖出來的是古董,是寶貝,還是別的什麼,隻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第四,我不蓋高樓,隻建小屋,不敢高談闊論,隻是老生常談。因為蓋高樓成了樓脆脆,倒不如建小屋實在,道理誰都懂,就是老生常談,說話也不敢高聲語,因為恐驚天上人。
最後借用沈從文先生在《習作選集代序》中的一段話來結束本文:“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麵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隻想造希臘小廟。選小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對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理想的建築,這廟供奉的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