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麵見太宗(2)(1 / 3)

玄奘說我就想做和尚,不想從政,我是出家人,不懂政治。從小就學習佛教,沒有接觸孔禮,所以陛下現在讓我棄道還俗,這就好比一艘船不在水上航行而要放到陸地上,不但沒用,而且會讓這個船爛掉。“今遣從俗,無異乘流之舟使棄水而就陸,不唯無功,亦徒令腐敗也。”這話是正確的,人才浪費是最大的浪費,明明是一艘船,偏要當車來開,明明是一輛車,偏偏要當船來使。這不但發揮不了它的效率,而且會毀了這個東西的本來作用。所以玄奘說希望陛下讓我“畢身行道,以報國恩”,這就是“玄奘之幸甚”。

玄奘不同意,李世民怎麼辦?

李世民看了看長孫無忌,什麼意思呢?說話呀!剛才話挺多,現在讓你說話的時候怎麼不說話了。長孫無忌幹什麼呢?望著窗外不說話,不看李世民。為什麼呢?他可能考慮到是否會給自己樹立一個政治對手所以並沒有附和李世民,而是幹什麼呢?催促玄奘走,說天黑了,再晚就趕不上二路公共汽車了,“日暮恐不及也”。他擔心李世民把玄奘留下來繼續做工作,萬一做通了怎麼辦。

李世民說什麼呢?李世民說談得不過癮,“‘匆匆言猶未盡意’,所以希望師傅能夠留下來陪朕,指揮之餘,我們還可以敘談,不知師意如何?”

可是玄奘不但拒絕了李世民的還俗要求,而且又一次拒絕了李世民的伴駕要求。理由是什麼呢?玄奘說我不舒服,先要隔離觀察。(玄奘遠來,兼有疾疹,恐不堪陪駕。)李世民說你不要忽悠我,又不讓你走路讓你坐車,況且師傅印度都回來了,這點路算什麼呢,就不要再推辭了。

陪伴在皇帝身邊那是無上的榮譽,雖然說伴君如伴虎,但多少人想羊入虎口,可惜沒有機會。

那麼玄奘為什麼不去呢?玄奘真有病。什麼病呢?冷病。淩山和大雪山之行已經給玄奘落下了病根,身體時常隱隱作痛,所以玄奘沒有忽悠李世民,他講的是真話,但是真話未必人人都信。

沒人相信那就隻能繼續給理由,玄奘的解釋是:第一,隨軍出行幫不了忙還白白浪費軍糧。玄奘說我是出家人,陛下是行軍打仗,我又不是去做行軍參謀,幹什麼去,沒有用。第二,戒律不可,“加以兵戎戰鬥,律製不得觀看”。所以我不能陪陛下去,希望陛下能夠體諒。這下李世民相信了。

其實最重要的原因是玄奘有事要做。因為說完這兩點之後,玄奘就馬上提出了他的第三點要求:請求去洛陽嵩山少林寺翻譯佛經。這才是他真正不去的原因。取經隻是開始,不是結束,經書帶回來了就要搞翻譯。他想馬上就做,為什麼呢?第一,經部巨大。僅對經部統計:玄奘共帶回佛經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包括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經、律、論十四部;大眾部經、律、論十五部;三彌底部經、律、論十五部;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迦葉臂耶部經、律、論十七部;法藏部經、律、論四十二部;說一切有部(即薩婆多部)經、律、論六十七部;因明論三十六部;聲明論十三部。按照黃心川中國社科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亞太所教授,中國玄奘協會主席。先生的說法:“玄奘畢生共翻譯出佛教經律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十卷,約為他從印度帶回來的經卷總數六百五十七部的11.4%,較我們曆史上著名的大翻譯家——鳩摩羅什、真諦、法護、義淨所譯一千二百二十二卷總和還要多了一百一十三卷。玄奘所譯的佛經約占隋唐譯經總數二千四百七十一卷的53%。”就是這樣日以繼夜地翻譯,才翻譯了多少呢?11.4%,可見經部巨大。而且玄奘搞翻譯絕不是簡簡單單地搞字麵翻譯,他是精益求精,所以更需要時間。而且第二,他時間不多了。按照露形外道伐闍羅給他做的推算,玄奘的壽命“自今已去,更可十年”,現在已經過去五年了,不管玄奘相不相信,時間總在一點一點地過去。而且按照玄奘的邏輯,生命是什麼?“電光朝露,少時之身”,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沒了,所以更要抓緊時間。第三,身體不適,前麵已經說了,他是落下病根了。所以玄奘現在是什麼都不想做,隻想搞翻譯。

為什麼選擇嵩山少林寺呢?原因有三點,主要是為搞翻譯:第一,遠離城市,擺脫政治,可以避開繁瑣的世俗事物,官場往來,而且可以避免猜忌,僧人應該出世而不是入世,你一個僧人和皇帝走得這麼近,同行怎麼看,道教怎麼看,即便是佛教內部也有分歧也有競爭;第二,有紀念意義,北魏永平元年,印度人菩提留支就帶著經書在這裏搞過翻譯;第三,也可以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少林寺就離玄奘的家鄉偃師不遠,小時候就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