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唐書》的記載是:“太宗見之,大悅,與之對談。”
但是“大悅”之後還是舊事重提,“師傅出去為什麼不上報?”這是李世民見到玄奘的第一句話,還是抓住這個問題不放。你不能講往事不要再提,往事一定要提,這個問題一定要問,而且一定要讓李世民當麵問,玄奘當麵作答,這樣才能踏實。所以這個問題看似突然實際不可避免。
但是這個問題確實不好回答,李世民詢問的動機有三種可能:第一,詢問;第二,責問;第三,慰問。詢問是正常的提問,沒有什麼關係,我隨便問問,你也不必緊張;責問就是你當初為什麼不告訴我,你的眼裏還有沒有朕,還有沒有王法;慰問是表示關心,就是你看你當初怎麼沒有告訴朕,你要是告訴朕了,朕還可以派人送你。
那麼到底哪一種意思呢?都有可能,但是我看這個事情隻是事例性過問,問過也就是了,走走形式。因為第一,李世民不可能不問,不問就表示他默認,一個員工不跟自己的老板請假就自己跑出去,這個老板能不聞不問嗎?但是第二呢,他也不可能深究,畢竟事情過去這麼多年了,人家也幹出一番事業了,載譽而歸,而且回來還給你帶了那麼多禮物,這就表明他知錯,你能再去追究嗎?沒有必要。所以李世民的真正意思是什麼呢?大家都表一個態,你給一個說法,我打一個哈哈,這個事也就過去了。
所以這個問題隻是一個形式上的過問,而不是一個追究性的責問,甚至是表示一下慰問。現在關鍵不在於李世民的態度,而在於玄奘的態度。李世民的意思是我就是要把這個問題拋給你,看看你怎麼回答。
而這個問題又極為關鍵,第一,它是定性問題,李世民到底是要追究不追究責任,取決於你接下來怎麼回答。皇帝的心思你別猜,可能剛才是這個態度,馬上就有變化,說翻臉就翻臉。所以這個事情到底怎麼樣,還不一定。第二,它是第一個問題,我們說開場白一定要好,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極為重要。那麼到底你這個人水平怎麼樣,從這個問題一下子就可以看出來。
總之這個問題一定要回答得漂亮,一定要能一下子抓住李世民的注意力。實際上這個問題玄奘早有答案,玄奘跑到這裏來就是要讓李世民問這個問題的。
那麼玄奘怎麼回答呢?不做針對性回答,隻做概括性描述。三項基本原則:第一,不詆毀國策;第二,不胡亂猜測;第三,隻做客觀描述,不做主觀評論。
首先,你不能說國策是錯的,你不能把自己當時出不去的原因歸結於國策,國策對不對,誰說了算?反正你說了不算,雖然你現在載譽歸來,人家李世民也把國家治理得很好呀,你能說有錯嗎!說錯太主觀,太武斷。一來顯得自己沒水平,二來讓李世民不高興。一個聰明人是不會在已經回來的時候還說國策是錯的。
其次,你也不能胡亂猜測,你不能說有可能當時地方政府和辦案人員沒有上交,這個也太主觀,別人的情況你不了解,不了解就不能亂說。而且這個時候你跟李世民說這些東西,沒有意義。你這麼一說你讓李世民怎麼辦?過問還是不過問。過問的話當時辦案的人員沒有錯,隻是按政策辦事,不過問你又說他們有問題。一個聰明人是不會在已經回來的時候還把問題歸結於地方政府和辦案人員的。
所以玄奘的態度隻做客觀描述,不做主觀評論,隻說自己的問題,不談別人的錯誤。這就給人的感覺非常好。玄奘的說法是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玄奘說:“我稟報了。玄奘出去的時候,已再三表奏,隻是因為誠心不夠,願望微小,所以沒被允許。可是因為求道心切,所以才私自出行,專斷之罪,玄奘深感慚愧。”這是模糊化處理。
這個回答太漂亮了,一不怪政府,二不怪命苦,隻說實際問題,而且隻說自己的問題,不做其他牽扯,一人做事一人當。這樣一說別人都沒有責任,責任在哪呢?在自己。什麼責任呢?誠意不足,願望微小,所以沒有被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