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玄奘(600年~664年)曆史上確有其人。他是河南緱(gou勾)氏縣人,原名陳禕(yi),13歲被朝廷破格錄取為僧,取僧名為玄奘。由於精通佛教經、律、論(三藏),學界尊稱為三藏法師。又因他是大唐皇帝李世民禦筆褒揚的高僧,民間直呼為唐僧。他在中外交通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國佛教史、中國翻譯史上都有自己的特殊貢獻,後世有佛學家、宗教活動家、探險家、翻譯家之稱。今天他的事跡已進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被後世敬仰。

玄奘遙遙5萬裏遠行印度取回佛經657部,再行翻譯,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他27歲以前在國內求學,28歲出國,29歲到達印度,在印度取經留學15年,歸國途中兩年,回國時46歲,定居長安譯經19年,終年65歲。玄奘一生所幹有智升的《開元釋教錄》。這些著作都出自唐代僧人之手,對玄奘事跡做了許多考證和彌補。在今天看來,雖然並沒有突破宗教宣揚的神秘色彩,也存在著年代不詳、事件說法不一、地名需要確切考證等問題,但仍不失為研究玄奘生平的第一手資料。

唐代以後,由於佛教漸趨衰落,佛教文化與民間文學相結合,原來史學意義上的玄奘研究轉向了文學創作的軌道,取經故事成為中國古典文學創作的一大題材,一大批描寫玄奘事跡的文學作品相繼問世。這種變化大大加速了玄奘人物形象的藝術化過程,而玄奘的真實事跡卻完全淹沒在虛構誇張的文學氛圍中了。

從唐人傳奇小說《獨異誌》開始,玄奘的事跡就已經開始變形走樣。到了宋元明三代,出現了宋人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人院本《唐三藏》,元人雜劇《大唐三藏西天取經》,發展到明代小說《西遊記》,都把玄奘虛構神化,並附會出孫悟空、八戒、沙僧和許多神魔妖怪的形象。從而使人們對曆史上的玄奘又有了文學化的解讀方法。

《西遊記》是一部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品,其影響之大、流傳之廣,超過了它以前所有描寫玄奘的書籍。也許正是由於這個緣故,現在大多數人們腦海中的玄奘,恐怕更多的是來自《西遊記》的影響。令人遺憾的是,玄奘去世1300多年後的今天,人們打開電視機看到的仍是神化世界的玄奘。褪去古典文學作品附加在玄奘身上的神化色彩,拋開古代僧人傳記中的宗教宣揚的主題,恢複曆史上玄奘的本來麵貌,便是寫作出版這本書的根本動因。

本書是一部以人物傳記形式寫作的通俗讀物。依《大唐西域記》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史料依據,吸收了現代玄奘研究成果,采用記實文學的筆法,描述了玄奘艱辛而又輝煌的人生經曆,對相關的佛教知識、曆史地理知識作了必要的介紹。書中有許多鮮為人知的資料。如:玄奘出國時在西北邊關地帶的驚險場麵,西行路上與新疆高昌王的關係以及西突厥王統葉護可汗對玄奘的幫助,在印度與戒日王、鳩摩羅王以及戒賢大師等的交往,歸國後與太宗、高宗皇帝的接觸,這些都有助於我們對1300年前中國僧人取經活動的全麵認識和理解。

以人為鏡可知得失,以史為鏡可知興衰。本書適應廣大文史愛好者閱讀,也可作為中西部曆史人物研究成果或旅遊文化開發產品,向中外遊人介紹閱讀。玄奘是一個在佛教信仰區的東方民族中具有很高聲望的學者,他創立的中國佛教唯識宗,由他的弟子傳到日本、朝鮮,至今日本還保留著唯識宗一脈。印度博物館至今還保留著玄奘負笈取經的圖像和其他遺物。從長安到印度玄奘當年經過的國家和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各種紀念性的文物遺址。玄奘事跡的介紹,對於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促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然書中也引用一些傳說故事,具有宗教色彩或夢境奇遇之類內容,與嚴格的“人物傳記”寫作要求有一定距離,但為資料所限,在此特作說明,供讀者參考。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寧夏固原師範學院的南距榮先生,陳剛、王婷、武淑蓮老師和寧夏人民出版社的哈若蕙副社長、沈斌女士給予了許多幫助,在此一並致謝。

作者

2001年5月

Tip:移动端、PC端使用同一网址,自动适应,极致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