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最早的包拯傳說(1 / 2)

包拯一生可以說是以諫官立名,是一個真正的改革家。而在千年的流傳中,包拯斷案如神的形象卻不斷放大,而最終形成了破解奇情冤案、鏟除貪官惡霸的“包黑子”。而對包拯事跡的藝術創作自從他去世便一直沒有停止,不管是根據真實事跡改編還是完全虛構創作,都使“包青天”之名一步步深入人心。《龍圖公案》、《七俠五義》等一係列小說、話本和一部部“包公戲”的創作,都彰顯了包拯鐵麵無私的傳奇形象。

包拯在任時,最為人所稱道的便是他的諫官形象,公正嚴明,直諫敢言。而在千年流傳中,包拯斷案如神的傳奇形象在口口相傳和藝術創作中逐漸凸顯而出。現存的宋人話本中,就開始有了對包拯形象的再塑造,曆經戲文、雜居、傳奇、小說等創作形式傳播塑造,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其中既有《陳州放糧》這種根據史實創作改編的,也有《鍘包勉》、《龍圖公案》這種完全虛構的。

民間傳說包拯任開封府尹期間,得到“四大名捕”(王朝、馬漢、張龍、趙虎)與有足智多謀的公孫策和“禦貓”之稱的禦前四品帶刀護衛之南俠展昭為左右文武助手,辦案既明查又暗訪,執法既嚴謹又不失人情,使正義得以伸張。

《七俠五義》(原名《俠義忠烈傳》),則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著名的以包拯為主角的長篇公案和俠義小說了,作者是清代說書藝人石玉琨。內容敘述了包拯和另一名清官顏查散在巡查辦案時,得到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等七名俠客和錦毛鼠白玉堂等五位義士的輔助,破解奇情冤案,鏟除貪官惡霸。也就是在這部俠義小說中,包拯換上了一副鐵麵如墨的臉孔,以此來震懾佞臣,額上還掛有一彎蒼白明月,故有“包黑子”的稱號。但是在曆史中,他的皮膚並不黑,隻是為了塑造鐵麵無私的形象,劇中才把他的臉變黑,到了現在許多人反而認為他原本就是黑臉了。

而最早的包拯傳說便是宋人創作的《合同文字記》:

一天,包拯受理侄子告伯母騙取合同文、不認親侄一案。

原來,當時在東京汴梁西關外的定坊有一戶人家,這家有兩個兒子,哥哥叫劉天祥,娶了妻子楊氏。這楊氏是二婚,帶著一個女兒嫁到了劉家,她到劉家後也再沒生養兒女。這家的弟弟叫劉天瑞,娶了妻子張氏,生得一個兒子,取名叫劉安住。劉天瑞在劉安住兩歲時,就給他和鄰居李社長家的小女兒定了個娃娃親。大嫂楊氏則打算等自己的女兒長大後,招個女婿,好多分些家產。因此,楊氏便把劉安住當成了眼中釘。

這一年,東京地區大旱,顆粒無收。官府發下明文,讓居民自行“分戶減口”,以往他鄉逃荒。弟弟劉天瑞想到哥哥年紀也大了,不適宜遠行,便決定自己帶著妻兒離鄉背井。劉天祥就請鄰居李社長寫下了兩張合同文書,把所有家產全部寫在上麵,以作為日後的見證。兄弟倆各執一份,灑淚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