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留心觀察,會發現其實生物界中有很多的“共生”現象,就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動物在一起生活。
如有一種稱為“小醜魚”的海洋魚類,它就居住在有毒的海葵的觸手之間,這些魚懂得保護海葵,可以使海葵免於被其他魚類食用,而海葵有刺細胞的觸手,可使小醜魚免於被掠食,而小醜魚本身則會分泌一種黏液在身體表麵,保護自己不被海葵傷害。
海洋中還有一些名叫鰕虎魚的魚類,可和一些海蝦類形成共生。這些蝦會在沙中挖掘洞穴並且清理它,這兩種生物就一起居住在海蝦挖出來的這個洞穴裏麵,這種蝦幾乎是全盲,所以藏匿在水底,一旦遇到天敵往往難以自保,但鰕虎魚若在的話,會在危急的情況下用尾巴碰觸蝦,警告它們身處危險之中,隨後兩種生物都會迅速退回洞穴中保護自己。
即便凶殘如鱷魚也有合作夥伴,它雖然吃東西時一向來者不拒,卻獨不吃一種稱作“牙簽鳥”的雀類。鱷魚在飽食後常張著大嘴,任憑這種灰色的小鳥在它嘴邊啄食,幫它去掉嘴裏碎肉等腐爛的殘留物,這使鱷魚感到很舒服,而小鳥也得到了食物。而在有危險來臨時,這些小鳥們就會鳴叫著一哄而散,使正在打瞌睡的鱷魚猛醒過來,做好應變的準備。在這一動物行為中,鱷魚給了小鳥食物,而小鳥既是鱷魚的牙科大夫和口腔保健醫生,又是鱷魚的忠誠衛士。因此它們能友好相處,共生共贏。
動物的共生現象告訴我們:在無法改變的現實麵前,為了能夠繼續生存下去,一些動物常常會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相依相存的生存方式,並且雙方都因此獲得於己有利的生存機會和方式。
所以,正是這種共生現象,使得雙方得以能取長補短,給了動物們更好的生存和發展機會,其實我們在生活、學習、工作、事業上也是這樣:當你願意為別人開啟一扇方便之門時,也是在為自己開啟一扇方便之門。合作,在很多時候就是一種共贏。
現在的社會,已不是以前那種自力更生就可生存的社會,而是處處需要交流合作,溝通協商,以達到共生共贏的社會。我們要有這樣的共識:這是一個多元社會,需要我們認同別人的價值觀,很多事我們需要別人的參與和幫助。正如一首詩中所說:“你站在窗子裏看別人,別人站在橋上看你,你裝飾了別人的風景,別人裝飾了你的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需要我,我需要你。相互間做到優勢互補,互相借力,能很好地分享所得成就與利益,才能共同創造更好的生存狀態,也才能共贏。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萊因哈特·賽爾頓教授有一個著名的“博弈”理論,他說:假設有一場比賽,參與者可以選擇與對手是合作還是競爭。如果采取合作策略,可以像鴿子一樣瓜分戰利品,那麼對手之間浪費時間和精力的爭鬥不存在了;如果采取競爭策略,像老鷹一樣互相爭鬥,那麼勝利者往往隻有一個,而且即使是獲得勝利,最終也是兩敗俱傷。現代企業文化追求的是團隊合作精神。不論對個人還是對公司,單純的競爭隻能導致關係惡化,使成長停滯;隻有互相合作,才能真正到達和諧共贏的境界。所以合作也是職業化對我們的要求,是達到高效能工作必須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