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712-770),我國唐代偉大詩人。他出生在河南鞏縣一個叫瑤灣的地方。
杜甫從小體弱多病,但勤奮讀書,十四五歲時便顯露了非凡的文學才能。從20歲起,他先是遊曆了江南各地,後又漫遊了山東河北一帶。這為他日後的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杜甫35歲時,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來到了當時的京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但奔走求官未成,政治上沒有出路,生活陷入貧困。在來到長安快十年的時候,他才被任命為“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時期唐王朝已由興盛走向衰落,這使杜甫對現實黑暗和社會危機有了深刻清醒的認識,開始走上為人民而歌唱的現實主義創作道路。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領妻兒奔波逃難,被叛軍俘虜,後冒死逃脫,到了唐肅宗皇帝臨時駐地鳳翔(今陝西省鳳翔縣),被任命為左拾遺。不久,因上疏營救宰相房(guǎn)得罪了肅宗,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這時期,他寫了很多著名的詩篇。
759年,杜甫棄官西行,來到成都,在浣花溪上築草堂居住,一度為劍南節度使嚴武的參謀,被任命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因此稱他為“杜工部”。晚年攜家離開成都,輾轉於各地,挨餓受凍,度日艱難,後又漂泊在湖南湖北一帶。770年,這位偉大的詩人貧病交加,死於湘江的一條破木船中,享年59歲。
杜甫一生,憂國憂民,始終與國家和百姓同呼吸共命運。他的詩現存1400多首,真實而全麵地反映了唐代的社會麵貌和動亂年月人民的疾苦,被稱為“詩史”。
杜甫的詩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他總結吸收了唐代以前各時代詩歌的特點,加以發揚光大,寫景敘事細致入微,抒情遣懷沉鬱頓挫,語言精煉,韻律工整,把詩歌創作的藝術推上了新的高峰。
杜甫的詩歌創作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唐代以後的曆代詩人都把他視為楷模,從他那裏繼承了現實主義傳統,學習他熱愛祖國和人民的高尚品格,學習他的藝術手法。杜甫被尊為“詩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