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出生在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其遠祖杜預,是西晉時有名的大將,平定東吳有功,又曾注解過《左傳》,是杜甫引以為榮的。杜甫的祖父名叫審言,武則天時做過膳部員外郎,後來做修文館直學士,是著名的詩人,為人非常自負,對杜甫有一定的影響。審言的兒子名閑,做過奉天縣(今陝西乾縣)的縣令。杜甫就出生在鞏縣杜閑的家裏,他的母親是當時大族清河崔家的女兒。
唐玄宗開元五年(公元717年),杜甫六歲。有一次他到郾城(在鞏縣東南),看見公孫大娘舞“劍器渾脫”。“劍器”是武舞曲名;“渾脫”本是蕃語,這裏指太尉長孫無忌用烏羊毛做的氈帽,稱為“趙公渾脫”,後來演為舞曲,也叫“渾脫”,合稱為“劍器渾脫”。舞者戎裝,手揮寶劍,表現出一種威武勇健的戰鬥精神。公孫大娘是玄宗時著名的女舞蹈家,也是當時教坊舞女中唯一長於舞“劍器渾脫”的人。她和她的舞姿給杜甫的印象很深,杜甫兒時的這一次觀賞直到五十年後他還依然記得很清楚,好象就在眼前: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意指:觀眾人山人海,全都因公孫大娘的舞技而驚駭起來,感到天旋地轉,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她舞蹈時下降的姿態,象後羿射日時九個金光燦爛的太陽自天墜落;那上升的姿態又象眾神駕著飛龍而行;她忽然而來,好象震怒的急雷,雷過餘響還在;陡然舞停,好象江海無波,被秋月的清光凝照著。總之,杜甫是被這位“玉貌錦衣”的女舞蹈家的有聲有色、威武雄壯而又多變化的舞技所吸引住了。
杜甫七歲時便開始做詩,他的第一首詩是《詠鳳凰》。鳳凰是我國古代專說中的靈鳥,杜甫歌詠它,表現了詩人幼年時就富於幻想。到九歲的時候,他已經寫滿了一口袋的大字,書法便有了一點基礎。後來不斷努力,他的書法也就相當出色了。例如晚年的《得房公池鵝》詩說:“鳳凰池上應回首,為報籠隨王右軍。”就是拿晉朝的名書法家王羲之來自比的。明朝人胡儼曾在內閣看到過杜甫親筆寫的《贈衛八處士》詩,說是“字甚怪偉”,“怪偉”大約和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主張的“書到瘦硬方通神”的“瘦硬”相近。
杜甫的母親死得很早,父親在外麵做官,不常在家,便把他送到洛陽的姑母家中寄住。他的健康情況不好,常常患病。洛陽是當時的東都,地位僅次於西都長安,皇帝常到那裏去住,王公大臣也都有房宅在那裏。開元十四年,杜甫十四五歲,他經常和洛陽的文人交往了,崔尚、魏啟心等人認為杜甫的詩文寫得很好,拿漢朝的著名文學家揚雄和班固來和他相比,是極為獎許他的。可能由於崔、魏等人的讚譽,杜甫得以常到岐王李範和秘書監崔滌的府第裏去作客。李範好學,喜歡和文人來往,崔滌弟兄幾人都能文章,對於文名驟盛的少年杜甫自然樂於接待。杜甫在他們那裏還多次聽到當時著名樂工李龜年的絕妙的歌唱,直到晚年在潭州(今湖南長沙)重逢李龜年時,他還回憶起少年時的這些次難忘的藝術欣賞。
杜甫的健康情況已經逐漸好轉。他在家裏是一個天真活潑的孩子。他象一頭健壯的小黃牛,成天轉來轉去。當八月裏梨子和棗子成熟的時候,他一天無數次地爬上庭前的樹巔去摘果實。
隨著年歲的增長,他喜歡上了喝酒,並喜歡和有聲譽的前輩如崔、魏等來往。他們在酒醉之後,環視八方,沒有把世俗人物放在眼裏。在杜甫日後的思想裏,不免有些狂放、自負,甚至有時很頹廢,和少年時的這段生活也不能說沒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