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南北漫遊(1 / 2)

杜甫二十歲的時候,曾南遊吳越(今江蘇南部和浙江),二十六歲時,又北遊齊趙(今山東、河北南部、山西等地),這對於杜甫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他們不僅觀看了祖國的山河城邑、名勝古跡,從而實際地了解各種曆史人物的事跡,而且廣泛地熟悉人民生活和社會的情況,這不是那些足不出京城的史官或宮廷文人所能比擬的。這說明被稱為詩中之史的政治詩人杜甫,和前代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曾經走過一段相似的道路;然而日後杜甫的疏救房則與司馬遷的營救李陵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房隻是戰敗而李陵卻投降了敵人。所以不能全盤去類比,且留待下麵再談。

杜甫能夠作南北漫遊,而且時間長達八、九年,使他感到很“快意”(《壯遊》詩語),說明他是有所憑借的,他有家人和親戚在做官,使他可以不愁生活費用和路資。加以開元年間,社會比較安定,道路比較暢達,才能實現他的漫遊計劃。至於漫遊的目的,除了上麵說的觀賞祖國的壯麗河山,增長自己的見聞和知識外,士大夫階級遊山玩水的享樂思想(如南朝宋謝靈運那樣的)在杜甫身上也同樣有所表現。當然,他還可以由此結識一些人,彼此揄揚,造成聲名,考試時較有希望被錄取,或者被有勢力有聲望的州郡長官引薦。這是當時的一種風氣。

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杜甫滿二十歲,便到吳越去觀賞江南的秀麗山川。他在蘇州,到西北閶門外去看過吳太伯的廟宇和吳王闔閭的墳墓。遊覽了闔閭墓所在的虎丘山上的劍池,那裏有幾丈高的石壁;也遊覽了城西南的長洲苑。然後,租下航海的船隻,準備到古人傳說太陽所出的海外扶桑之地去看個究竟。這個想望沒有實現,他便南渡錢塘江,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去看越王勾踐和統一六國後南遊會稽的秦始皇的遺跡。他在鑒湖(今紹興南,一名鏡湖)旁邊感受到炎夏難得的涼爽。又在曹娥江裏乘船南行,到了晉朝王徽之雪夜出訪戴逵的剡溪(在今嵊縣),那裏風景特別秀麗。不久,高入雲霄的天姥〔mǔ母〕山(在今新昌境)就矗立在他的麵前。這些美好的山川和古跡引起了他莫大的興趣。這次漫遊路過江寧(今江蘇南京)時,他還到城西隅瓦棺寺去看晉朝名畫家顧愷之畫的維摩詰像。這次南遊對他的知識的豐富和文思的進展有很大的幫助。

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杜甫從吳越回到了鞏縣,再到長安(今陝西西安)去應試。那時他已經自許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他懷抱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思想。

堯舜是儒家理想中的聖君,《論語·堯曰》載堯讓位給舜時的話說:“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意思是要按中庸之道而行,當念四海的困窮,求天祿的長終。堯舜之世成為封建士大夫理想中的太平盛世。《禮記·禮運篇》載堯舜而上的五帝之時,是所謂“大同”之世:“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儒家的“仁政”理想。這種理想不僅美化原始社會,有複古傾向,重要的是它借減租賦、施小惠等改良主張掩蓋封建社會尖銳的階級矛盾,對人民反抗封建統治起著迷惑的作用,而且在封建社會是不可能實現的。杜甫正是抱著實現這種理想的願望去長安應試的,他希望能夠考中,但結果是落第了。

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他又北遊齊趙,這一次出遊又達四五年之久。春天,他到趙王叢台(今河北邯鄲東北)上歌唱;冬天,他到齊景公畋獵過的青丘(今山東廣饒北)旁邊射獵,又在皂櫪林、雲雪岡呼鷹逐獸,縱轡奔馳,過他“放蕩”、“清狂”的“裘馬”生活。在齊地射獵還和蘇源明在一起,他們一同登上泰山日觀峰,抬頭觀望八方。蘇源明後來進士及第,做了太子諭德的官職,不屈於安祿山,累官秘書少監,是杜甫所敬仰的人。

杜甫在洛陽寫過《遊龍門奉先寺》、在兗州(今山東滋陽西)寫過《望嶽》,都是五言古詩,但用了很多對偶句。他早期的詩以五言律詩為多。這是受了六朝詩和唐初沈期、宋之問以及他的祖父杜審言的律詩影響的緣故。《望嶽》一首寫得很好:

岱宗(泰山)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同“層”)雲,決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天寶三載(744),杜甫已經33歲。

這年三月,曾經親蒙唐玄宗賜詔征辟的大詩人李白,在度過了3年翰林學士、親接龍顏的生活之後,因為傲岸恣放的性格不為世俗所容,受到上層社會的排擠,而被皇帝賜金放還。李白也曾經是一位自許甚高、抱負偉大的詩人,帝城長安3年的生活,則使他清楚地認識了上層社會中的汙濁和腐朽氣息,洞悉了政治生活中的黑暗內幕,這對他成為一個更有深度、更為出色的詩人無疑是有益的。雖然被放離長安斷送了他的政治前途,但那樣的前途對這位向往光明、純潔的詩人已經沒有多少吸引力了;相反,山水自然的勝境,道家修身養性的神秘行為,對從來好奇、少年曾學道的詩人倒更有誘惑力了。就這樣,李白離開長安,往東漫遊而來。這一年的秋天,在洛陽這個豪門比鄰、文士接踵的繁華熱鬧處見到了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