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成因撲朔迷離的黃土高原
在我國北方,有一塊麵積大約六十平方千米的黃色土地,它就是世界聞名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北起長城,南達秦嶺,西抵祁連山,東至太行山。它所橫跨區域非常廣泛,大約橫跨陝西、山西等六個省區,總麵積達五十八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闊、最深厚、最典型的黃土地貌區,同時,它的黃土沉積區在世界上也是最大的。
黃土高原的平均海拔大約是1000~1500米,除少數是石質山地外,在高原上大部分覆蓋的是很厚的黃土層。它的厚度大約在50~80米之間,其中最厚的達到150~180米。黃土高原的年均氣溫在6~14℃之間,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黃土高原的走向是從東南向西北,氣候特征依次為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半幹旱氣候和幹旱氣候。
一、黃土高原形成的原因:風成說
黃土高原的土非常多,這麼多的黃土究竟是從哪兒來的呢?
關於黃土的來源,長時間以來,中外學者進行過深刻的探討,形成幾種觀點,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在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的沙漠和戈壁上,由於氣溫的不確定,冷熱變化非常快,而且這裏的岩石比別的地方更容易瓦解和崩塌,而成為碎屑。
地質學家按直徑大小依次把它們分成:礫(大於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於0.005毫米)。同時,這些地區每當到了冬春季節,就會狂風四起、飛沙走石,因為這時的風向是西北方向,飛揚的塵土會把陽光遮蓋住,那些相對較為粗大的石塊被遺留在原地而成為“戈壁”,黏土和粉沙顆粒則被帶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直接被卷入了西風帶,然後被西風急流向東南方向搬運,一直到黃河中下遊一帶才會逐漸飄落,停止下來。
大約從二三百萬年以來,在亞洲的這片區域上,把沙土從西北向東南方向搬運的現象從來沒有停止過,而且那些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區正好是黃土高原所在的地區,連五台山、太行山等華北地區許多山的頂上都有黃土堆積。當然,在中國北部包括黃河在內的幾條大河以及數不清的溝穀,對地表的衝刷作用正好和黃土的堆積作用相反,否則黃土高原一定不是現在這樣,厚度不超過410米。而在太行山東麵的華北平原也是沙土的存在區,但是在這裏卻是一個不斷下降的區域,同時又發育了眾多河流,所以落下來的沙子不是被河流衝走,就是被河流所帶來的泥沙埋葬。
不少的科學家發現,在黃土層的底部區域有一個礫石層,而這渾圓的礫石層卻是典型的河流沉積物,所以他們認為,黃土的原產地就是在黃河的上遊。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黃土既不是風成的,也不是水成的,它是在原來的基礎上不斷風化而形成,是土生土長的。
也有一種綜合性觀點,認為黃土高原的是由三種力共同起的作用形成,即來自西北、中亞的大風刮來的土,以及綿綿流動的河流的作用,加上本地土生土長的基岩造成。
二、黃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大湖說
大約在800萬年以前,在黃土高原還是一片湖泊,我們把它稱為黃土原湖。在湖泊的西岸是一片廣闊的沙漠,這時,地球上吹的風還是很強勁的,地上的沙土和塵粉漫天飛揚,這些沙塵隨風飄到了黃土原湖的上空,緩緩地落入下沉到湖底,這樣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經過上千萬年的積累,湖底的積塵漸漸多起來,差不多可以積到幾百米至上千米。
因為這個地質時期的氣候非常寒冷的,而大陸上吹的風還是幹寒的西北風,所以風沙塵粉大部分都是由西北向東南運行。在塵粉的運行過程中,大的顆粒總是要先落下來,中小的和小的依次後落下來,落進了這廣袤的黃土原湖,這樣一來,湖泊的底部形成了依西向東,泥土層由粗到細的格局,即西北部地方,泥的顆粒較粗一些,而相對靠近東南部的地方的泥沙顆粒細一些。隨著千萬年的風吹,使湖底的泥土層次越來越厚。在水麵浪的感應力和重力的作用下,泥沙的排列也越來越緊密了,這為以後黃土的堅硬打下了基礎。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約在1500萬年之前,這裏的地貌發生很大的變化,南印度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發生碰撞,從而造成整個湖區開始慢慢的抬升,溢出的湖水湧向了東海。大約在800萬年時,湖水終於幹枯,黃土裸露出表麵,漸漸地形成了高原,形成了今天黃土高坡的地貌。
所以,黃土高原的形成既不能單純說是風形成的,也不是一次性洪水災害形成,它是在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特別條件下,由風塵和湖水相互容存,相互作用而逐漸形成的。這符合地球上的自然規律,也符合對地層科學的解釋。
第二節 羅布泊的秘密
羅布泊,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塔裏木盆地的最低處,羅布泊是多種水彙入的湖泊。塔裏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疏勒河等曾經的交彙處也是在這個地方,在古代稱泑澤、鹽澤、蒲昌海等。湖水最多的時候是在公元前330年,西北側的樓蘭城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的咽喉。在這以後湖水慢慢的減少,樓蘭城在後來也成了廢墟。1921年之後,塔裏木河開始斷流,但是湖水還是有所增加。到1942年測量時,湖水的麵積達到3000平方千米,而1962年湖水減少到660平方千米,到1970年以後,湖泊已經開始幹涸,其主要原因是塔裏木河兩岸人口突然增多,從塔裏木河不斷取水,使它的長度縮小到不到1000千米,使300多千米的河道幹涸,導致羅布泊最終幹涸!現在可以看到的是大片的鹽殼。
一、羅布泊的成因:傳說中的遊移湖
古羅布泊的誕生期是在第三紀末、第四紀初,大約距離現在1800年的曆史,它的麵積約2萬平方千米以上,在新構造運動影響下,它的湖泊的盆地麵積從南向北開始傾斜抬升,以至於分割成了幾塊比較窪的土地。
根據湖水的變化,一些探險家又把羅布泊分為“遊移湖”或“交替湖”,它主要是處於北緯39°~40°和40°~41°之間。近年來,中國科學家作了實地考察,發現湖泊的西北隅、西南隅有明顯的河流三角洲,這就說明了塔裏木河的下遊,還有孔雀河的水係在變遷的時候,河水是從不同的方向注入湖盆的,而湖盆是塔裏木盆的最低處,流入湖內的泥沙非常的少,它的沉積過程也很微弱。湖底沉積物的年代測定和孢粉分析,證明了羅布泊是塔裏木盆地長期的彙水中心,不過有的時候湖水的流向是偏北,有時候是偏南,但並不是大範圍的遊移。
二、“大耳朵”之謎
從衛星上拍攝的影像來看,羅布泊在幹涸的時候湖盆的形狀,和人的耳朵輪廓十分相似,於是,“大耳朵”的名字就被叫開了。這隻大耳朵是如何形成的,科學家們眾說紛紜,爭論不已。
“我們最終給出了大耳朵的答案:‘耳輪’是湖水在退縮和蒸發時候的痕跡,其中‘耳孔’是伸入湖中的半島,可以將羅布泊分成東西兩湖;‘耳垂’是喀拉和順湖注入羅布泊形成的三角洲。”夏訓誠和項目組的科研人員通過水準測量、光譜測定、分段采樣分析等綜合分析後,進一步得出對羅布泊“大耳朵”的新認識。羅布泊“大耳朵”的形態形成是受原湖岸地形的控製,特別是受伸入湖中半島的影響,但是“大耳朵”圖像上的“耳輪線”,是湖水退縮鹽殼形成過程中的年、季韻律線。
夏訓誠等科學家確定,“大耳朵”是由於湖水的迅速退縮而形成,其形成的具體時間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四至五年之間。
三、羅布泊的雅丹地貌
“雅丹”一詞,是維吾爾語“雅爾”的變音,意思是陡崖。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一些中外科學家在羅布泊地區見到了大麵積分布的相間的土丘和溝穀,並且在撰寫的文章中采用了“雅丹”來形容這一特殊的地貌形態,之後逐漸被地學界的各類人士認同、接受和采用。
羅布泊地區的雅丹地貌的成因大致分為三種:一是由風的吹蝕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區的雅丹地貌,溝穀長軸走向與當地主風向一致;二是由於洪水的作用而形成的,鄰近的山區的或者是湖濱的雅丹地貌,它的溝穀大致走向與附近洪水的走向一致,並且在雅丹的土丘上留有洪水的痕跡;三是在陣發性暴雨以及洪水作用的基礎上,再經過風的吹蝕作用形成了雅丹地貌。
四、發生在羅布泊的詭異事件
為揭開羅布泊的真麵目,無數的探險者為了要探索其中的奧秘不畏艱難險阻,其中也不乏一些悲壯的故事,這更為羅布泊的神秘添上了一層麵紗。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考察時失蹤,國家出動了飛機、軍隊、警犬,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地毯式搜索,卻一無所獲。2007年,在羅布泊發現了一具幹屍,但經過波折的DNA鑒定斷定這具幹屍不是彭加木。
1996年6月,中國探險家餘純順在羅布泊徒步孤身探險中失蹤。當直升飛機發現他的屍體時,法醫鑒定已死亡五天,原因是由於偏離原定軌跡15千米,找不到水源,最終幹渴而死。
2005年末,敦煌有人在羅布泊內發現一具無名男性屍體,當時據推測該男子是名“驢友”,法醫鑒定其死亡不是被害。這具屍體被發現後,引起了國內數十萬名“驢友”的關注,更有人在互聯網上發出了尋找其人身份的倡議,最後在眾多人們的努力之下,終於確定了該男子的身份,並最終使其遺骸歸回故裏。經查明,該男子是2005年自行到羅布泊內探險,但為何死亡,卻一直是個謎……
第二節 響沙灣的傳說
響沙灣在蒙古語中被稱為“布熱芒哈”,意思是“帶喇叭的沙丘”。在響沙灣背後是大漠龍頭庫布其沙漠,麵臨著罕台大川,又名“銀肯”響沙。響沙灣的高度大約是高110米,寬200米,坡度為45°,它呈彎月狀的巨大的沙山回音壁位於大漠的邊緣之上,是一處珍稀、罕見、寶貴的自然旅遊資源。高大的沙丘呈月牙形狀約有80多米高,連綿數千米,在看到那金黃色的沙坡映襯在藍天白雲下的美景時,會有一種茫茫沙海入雲天的壯觀,就像是一條金黃色的臥龍一樣。“響沙”是沙漠的一大奇觀,這裏的黃沙看上去和其他地方的黃沙沒什麼區別,但是如果你手捧一把幹沙用力一搓,沙子就會發出“哇哇”的類似青蛙嗚叫的聲音。如果用腳在沙土上用力一踏,它就會發出就像飛機在頭頂飛過那的“轟隆隆”的聲音。登上丘頂,坐著滑下來,會聽到“嗡嗡”長鳴,如同汽車的馬達有節奏地振響。響沙灣沙的聲音是隨人而移動的,人移動了它的聲音也在動,人停止了它的聲音也停止,就像在僻靜的山穀中,粗獷的男低音那深厚有力的歌聲在回蕩。這就是大自然的傑作,天地間的奇景。
一、響沙灣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在蒼茫的北方大地上,有一片遼闊的草原,這裏的土地非常肥沃,牧草也非常新鮮,湖泊就像星星分布點綴在這裏。這裏居住著一個布熱部落,部落裏的人們善良、淳樸,安居樂業,過著平靜安詳的生活。
草原上每一個湖泊都有自己的名字,但隻有一個湖泊被稱為“神湖”,因為它的湖水非常清澈,散發著神秘的色彩,因此受到了部落人們的崇拜。該湖裏還生長著一種全身透明的魚,被尊為神魚,它是不允許被人類捕食的。部落的人們恪守著這個規矩,因為部落裏的每一個人從小就被長老們告知,神魚是自然之神的化身,“神魚”每少一隻,草原那邊的沙漠就會移動一座山的距離,那樣的話草原就會很快被掩蓋住。
布熱部落還有一個傳統,它們每隔十年都要進行一次祭天集會。集會上要挑選一對年輕人擔任新的部落祭司,這是部落的人們渴望的莫大榮耀。新的祭司將會把神力傳承下去,也會吹響部落的神器號角,以向上天祈求保佑布熱部落長盛不衰,平安富足。同時,他們也要守護神器,擔起部落新的保衛者的重任。而那些老祭司們的勢力就會變得薄弱,變得和普通人一樣。又一個十年過去了,又到了選拔新祭司的日子,部落的人們載歌載舞,期待著新的守護者的誕生。長老和祭司們也按照神器的指引找出了新的祭司——年輕的小夥子奇風和美麗的姑娘藍月。長老們祭出布熱部落的神器——一隻巨大的號角立在祭台上,光芒四射,部落的人們頂禮膜拜,奇風和藍月用神力吹響了巨號,人群中爆發出驚天的歡呼。按照傳統的習俗,新任祭司必須要到神湖去祭拜,以得到自然之神的庇佑,來守護部落的平安。
在草原的盡頭是無垠的沙漠,那裏居住著野心勃勃的烏拉,他和他帶領的部族一直都渴望著那肥美的草原和那優美的湖泊。他等待進攻的機會也等了整整十年,他深知布熱部落祭司的神力不可小覷,便趁著奇風和藍月前往神湖的時候,發動了殘酷的進攻。部落的人們根本無法與烏拉的軍隊相抗爭,一時間安寧的部落遭到了殘酷的血洗。烏拉搶到了神號,部落的長老和前祭司們奮力抗爭,結果神器在爭奪中被烏拉砍為了兩截。等到奇風和藍月回到部落時,被眼前狼藉的景象所震驚。他們找到了垂死的長老,長老告訴他們,隻有找到神湖中的神魚才能重新把神器修複好。於是,奇風和藍月帶著受損的神器來到神湖,請求神魚的幫助,為了使大地重新恢複和平安寧,神魚們甘願犧牲生命,重新修複好了神器,後來隨著神魚的死去,豐美的草原也逐漸形成了一片荒蕪的沙漠。
奇風和藍月帶著修補好的神器回到了部落,找到烏拉,經過一番殊死戰鬥,終於將烏拉和他的爪牙消滅,而這時沙漠已經吞噬了大片的草原,黃沙滾滾而來,為了家園不被徹底的摧毀,年輕的奇風以自己的生命以及神力為指引,吹響了神器,終於將沙漠擋在了神湖的邊緣,為部落的人們留下了生存的土地,但奇風卻與神器將永遠地被掩埋在沙丘之下,藍月為了完成祭祀神聖的使命而化為一條大川,在沙山旁奔騰。
從此,每當沙丘被風吹過的時候,沙子總會發出陣陣響聲,後人們說:那是奇風在吹響神號呢!他在告訴後人,他和藍月將永遠守護這片神氣的土地!
在響沙還有另一個說法是: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裏有一座建築宏偉、香火旺盛的喇嘛廟,這天千餘喇嘛席地而坐正在念經,佛音不絕、鍾鼓齊鳴的時候,忽然天色大變,狂風席卷著砂石,不一會的時間寺廟就被掩埋在沙漠之中,現在人們所聽到的沙響聲,是喇嘛們在沙下誦經、擊鼓、吹號呢。
二、響沙灣形成原因
傳說的故事代表了人們對某種事物所賦予的無限遐想,其實,響沙是一種自然現象。關於它的成因和科學解釋,至今還是沒有明確。近年來,不少科研工作者對響沙灣進行了考察和研究,以最大的努力來揭開大自然的奧秘。有人認為,沙子作響是由於該處氣候幹燥,陽光長久照射,使沙粒帶了靜電,在接觸到外力的時候,就會發出放電的聲音。也有人認為,是“共鳴箱”的作用,即響沙的普遍特點是它的沙丘非常高大,沙坡的背風方向向著陽光,而在沙灣的前麵有水滲出。在晴朗的天氣裏,由於水的蒸發,滲水處或幹河槽上空就會形成一道人眼看不到的蒸氣牆,這個蒸氣牆與月牙形的沙丘向陽坡恰好構成一個天然的“共鳴箱”,產生了共鳴作用。當然,最終的定論還要有待於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