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亞洲神秘地帶一覽(上)(2 / 3)

響沙灣並不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發聲處。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發現一百多處。中國境內與響沙灣齊名的響沙還有六處,分別為:新疆哈巴河縣鳴沙山,巴裏坤縣鳴沙山,木壘縣鳴沙山,準噶爾鳴沙山群,甘肅敦煌鳴沙山,寧夏中衛沙坡頭。

第三節 敦煌石窟之謎

敦煌石窟,又稱為莫高窟,也就是常說的千佛洞,它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羅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最著名的是它那美麗的壁畫和塑像。敦煌石窟最初的建造時間是十六國時期的前秦時期,曆經了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曆代的興建,它的規模非常龐大,現在所遺留的洞窟有735個,壁畫45000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在近代發現的藏經洞中,在洞內發現了近有五萬多件的古代文物,因此開辟了一門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61年,它被列入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同時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

一、敦煌飛天的來源之謎

佛教中把化生到淨土天界的神慶人物稱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把那些可以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飛行的天神叫做飛天,敦煌飛天就是畫在敦煌石窟中的飛神,後來成為敦煌壁畫藝術的一個專用名詞。

敦煌飛天的風格特征是沒有翅膀,沒有羽毛,隻能是借助雲彩而又不能依靠雲彩,要憑借著他們的飄逸的衣裙,飛舞的彩帶淩空翱翔,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它是在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融合了外來飛天藝術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敦煌飛天形象。

敦煌地區石窟保存著從公元4世紀(十六國)到14世紀(元代)持續千餘年時間的眾多飛天形象,它是民族藝術的瑰寶,是佛教藝術中璀璨奪目的一枝奇葩。

二、敦煌石窟藝術與顏料化學之謎

敦煌石窟壁上的顏料更加使石窟的藝術特色顯得美麗出色,它不僅是世界上偉大的藝術寶庫,還是一座豐富的顏料標本博物館。這些經曆了千百年的壁畫,至今仍然光彩鮮豔,金碧輝煌。曆經了千百年的自然演變之後,各種顏料從畫麵上就可以真實得到反映。它們的耐光、耐磨、耐久等性能,在這座特殊的天然實驗室中得到了很好的考驗。

根據國內外對敦煌石窟藝術所用顏料的分析可知,大體可分為無機顏料、有機顏料和非顏料物質三種類型。在所應用的三十多種顏料中,其中在繪畫的過程中最早使用的是個別顏料,但是在史料中卻沒有記載,例如:青金石、密陀僧、絳礬、銅綠、雌黃、雄黃、雲母粉、葉蛇紋石、石膏等顏料的使用,所有這些都反映出我國古代在化學工藝方麵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巨大成就。

三、敦煌石窟的曆代開鑿進程

莫高窟現存有壁畫和雕塑的492個石窟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在北朝時期發掘出來的洞窟一共36個,其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於北涼時期。窟形主要是禪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圓塑和影塑兩種,壁畫內容有佛像、佛經故事、神怪、供養人等。

隋唐是莫高窟發展的全盛時期,現存洞窟有300多個。禪窟和中心塔柱窟在這一時期逐漸消失,與此同時大量出現的是殿堂窟、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等,其中殿堂窟的數量最多。

四、敦煌石窟的建造之謎

曆史上的甘肅是西域與中原地區交流的中轉站,敦煌位於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它自然成了當時中西文化、貿易交流的中心,對於“東傳”的佛教,它理所當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形成了名副其實的佛教聖地。然而,隨著交通的發達,曾經絢爛一時的絲綢之路慢慢的處於沒落,而遠在甘肅省境內的佛教聖地內所孕育的豐富的文化寶藏也隨之被湮沒淡忘了。直到1900年,在八國聯軍大鬧北京城的時候,一位虔誠的道士王元祿在敦煌的石窟中發現了一間堆滿經書、抄本、佛像畫、圖像的石窟。

這個石窟位於鳴沙山附近,窟內像是馬蜂窩一樣,在每個小石窟內部都有一尊雕刻得美輪美奐的佛像,而且在石壁上都繪畫著精美的壁畫。據曆史學家、考古學家研究結果判斷,這大概是公元前366年的秦開始興建,到元朝初期完成。據統計,這裏石窟約有1000個,佛像共計48萬尊,這真是一項非常浩大的工程。

這究竟是誰做的?石窟中有關佛學的書籍又是誰在研究呢?各國史學家紛紛組成調查團研究,希望能找到一個滿意的答案。據史實記載,這裏曾經有許多凶悍的遊牧民族入侵過,諸如吐蕃、回紇、西夏、吐魯番等等,在經過如此頻繁的戰亂侵擾下,這些珍貴的文化財寶竟然絲毫未受到損害,難道真的是“佛法無邊”?還是即使野蠻民族也震懾於佛像的神威,不敢擅自毀壞呢?對此,無人知道。

莫高窟在元代以後很少被人知道,幾百年裏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經洞被發現後,吸引了許多西方考古學家和探險者,他們以極低廉的價格從王圓籙處獲得了大量珍貴典籍和壁畫,運出中國或散落民間,嚴重破壞了莫高窟和敦煌藝術的完整性。

第四節 神奇的萬年冰洞

位於北緯38°31′~39°8′,東經111°50′~120°40′之間的山西省寧武縣,涔山鄉麻地溝村東區域海拔2300米的山上,發現了一處世界著名的奇觀——萬年冰洞。經中科院地質研究所洞穴專家現場考察認定:此洞形成時期是在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大約是距今300萬年,所以被稱為“萬年冰洞”。2005年,寧武萬年冰洞在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評審中,成為國家地質公園。2011年3月,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一、冰洞與火山並存

如果從本地洞外的氣候條件看,它根本達不到結冰的程度,而洞內一年四季的冰柱不化,越往裏麵冰層越厚。特別是夏天,洞外碧草如茵,鮮花盛開,而洞內寒氣逼人,冰筍玉立。它是全國最大的冰洞,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除了永久凍土層之外的非常罕見的大冰洞。當地人稱之為“萬年冰窖”,是因為在冰洞內的氣溫一年四季永遠保持著零下四度。冰洞形成於什麼時代?其底部有多深,無法探測。都說冰與火難以相容,但是在這裏卻出現了火山與冰洞共存在一座山上的奇特景象。據清乾隆《寧武府誌》記載,這裏的火山在數百年的時間裏不會熄滅,雖然它屬於地下煤自燃,但山的陽麵為火山,山陰麵為冰洞,所以在這個山中,正好是一涼一熱,兩個截然相反的景觀並存,這種情況非常奇怪又罕見,這一現象到目前為止還沒做出令人滿意的科學的解釋。

夏季,冰川經常處於消融狀態中,它的消融分為冰下消融、冰內消融和冰麵消融三種。地殼經常不斷向冰川底部輸送熱量,從而引起冰下消融。但冰下消融對於巨大的冰川體來說是微不足道的。當冰麵融水沿著冰川裂縫流入冰川內部,就會產生冰內消融。冰內消融的結果,就是形成了多種的冰川岩溶的現象,如冰漏鬥、冰井、冰隧道和冰洞等。

二、萬年冰洞的形成原因

事實上隻有一年365天都是結冰的洞穴才能夠被稱之為是冰洞,那麼,在世界上也隻有像西伯利亞和南北極等地,少數緯度高而且異常寒冷的地方才發現過冰洞,而且數量和規模都非常小。所以,讓人們困惑的是,這個冰洞所處的位置既不是異常寒冷的南北極,也不是終年積雪的雪山,而是在四季都很分明的山西省寧武縣,竟形成了這樣一個常年不化的冰洞。那這個冰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科學研究表明,地球自誕生以來,氣候一直在變化當中。早在幾億年前,地球就出現過大規模的冰川運動,並且隻有冰川運動才會擁有如此猛烈的能量,才能形成許多地質奇觀,所以有人認為,正是因為冰川運動,使大量的冰湧進了一個衝刷成形的洞中,形成了現在非常神奇的冰洞。

由於管涔山的海拔達到了2000多米,而洞口所處的位置在山的陰麵,這對冰的常年不化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而整個洞的形狀,也對洞內溫度的保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洞是一個正口袋形,夏天洞外溫度熱,洞裏的溫度涼,它們兩者之間是不會相互交換的。如果洞形倒過來,在夏天,洞外溫度熱、比重低,洞內溫度涼、比重高,熱量需要交換,這樣就損害了冰的保存量。正是因為洞的形狀並不利於洞裏洞外空氣的交換,因此就盡可能地減少了冰的損害。

第五節 神秘的吳哥古城

吳哥古城是柬埔寨的一個代表,是它的象征,在人類的文化寶庫中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它與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長城、印度尼西亞的波羅浮屠並稱為“東方四大奇觀”。吳哥城的規模非常的宏偉壯觀,在它的周圍環繞著護城河,在城內有很多各式各樣的精美寶塔寺院和廟宇。吳哥最初開始建立的時間是公元802年,完成於1201年,經曆了400年。在幾百年的建造過程中,吳哥曾經先後遭受到兩次洗劫和破壞,此後,吳哥被遺棄,逐漸淹沒在叢林莽野之中,直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它才被發現,據說是一個名叫亨利穆奧的法國博物學家發現了吳哥古跡。

一、吳哥古城主要結構

吳哥城是一座正方形的城市,它基本上全部是用赤色的石塊砌成,整個城市的布局很合理,而且在建築的設計上也是別具特色。吳哥城的中心是巴揚廟,它是王城的主體建築,高達45米,在它的周圍還包圍著16座中塔和幾十座小塔,這就構成了一組完美整齊的階梯式塔型建築群。根據史書記載,這16座寶塔象征當時高棉的16個省。其中,被稱為“吳哥古跡明珠”的女王宮,更是以它精美絕倫的石雕著稱於世。這些雕像的刻工非常的精致,而且它的線條也很流暢,給人的立體感非常強,可以說是石雕藝術界的靈魂。

吳哥窟又被稱為吳哥寺,是柬埔寨曆史最悠久也是規模最宏大的古寺,也是保存最好的名刹。吳哥窟分為“大吳哥”與“小吳哥”兩處地方,其中小吳哥的建築群非常雄偉。現在的吳哥遺跡總占地麵積大約310平方千米,包括四座神廟建築。從它遺留的那一牆一柱來看,還是可以看得出當年雕刻工藝的高超水平,鬼斧神工的技術,很令人稱讚吳哥窟有“雕刻出來的王城”之美譽。據說,建築時所征召的民工達1500萬以上。寺廟全部用巨大的沙岩石塊重疊砌成,其中最重的石塊的重量已經超過了8噸,在石塊之間是沒有任何粘合物。

吳哥寺由蘇利耶跋摩二世創建,這同時也是他的陵墓,吳哥窟包括十多座古建築物及幾十組次要遺跡,總麵積4萬平方米以上,在它的陵墓中最著名的是5塔下麵的在每層台基四邊石砌回廊壁上的浮雕,最低一層回廊上的浮雕長約800米,它們中的大部分都是根據史詩中的神話故事傳說建造,浮雕技巧高超,非常生動,想像力豐富,是柬埔寨浮雕中最精妙的代表。

二、關於吳哥古城的傳說與疑點

吳哥是怎麼被遺棄的呢?據說是1431年受暹羅人入侵後,就遭受到了瘟疫的襲擊,人們認為是神的懲罰,都嚇得離開了。這一離就是幾百年,森林把整座古城吞沒了,樹種落在建築上,就在上麵長了起來,誰也不知道這裏還有這樣一個神秘王國。

中國元代人周達觀年到達吳哥,第二年回國之後,著有《真臘風土記》,對吳哥的繁華富麗進行了如實的描繪,那個叫亨利的法國人,就是看了這篇文章而去探險。當時找了向導,帶了武器、食品,雇了民工砍伐森林,最後發現了這裏。

疑點之一:何人建造了美妙絕倫的古城?它的每一塊石頭都是精雕細琢,到處都是浮雕和壁畫,可以說它的技巧是非常熟練、精致的,而且想象力很豐富,驚歎到使人不敢相信這是真的,以至於長時間流傳吳哥古跡是天神的創造,不可能出自凡人之手。在壘砌這些建築時,沒有使用黏合劑之類的材料,完全靠石塊本身的重量和形狀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直到現在,雖然說吳哥的古跡大部分都受到了很多的侵蝕,但它還是一動不動。

疑點之二:通過對吳哥城規模的估計,在這座古城最繁榮的時候,至少有近百萬居民生活在這裏。可是,為什麼這樣一座繁榮昌盛的都城竟會消弭在茫茫叢林裏呢,它的居民為什麼都不見了呢?有人猜測,是由於流行瘟疫或霍亂之類的疾病,使他們迅速地在極短時間內全部死去。還有人猜測,可能是外來的敵人攻占這座城市後,將城裏的所有居民趕到某一地方做了奴隸。

疑點之三:在柬埔寨曆史上放棄吳哥是一個具有重要轉折意義的事件,它標誌著一度強大的吳哥王朝的瓦解。但是,是不是還會有其他的因素呢?中國一些學者認為,這種結局與暹羅人的不斷入侵有關,這使得高棉人做出了撤離吳哥的最終決定。自從暹羅人不斷強大後,高棉人就受到了很大的災難和巨大的損失,而慢慢衰弱的國力也是沒有辦法抵抗暹羅人的入侵的。所以隻好采取回避的方法。沃爾特斯博士也有相似的看法,但是他認為,吳哥王朝的衰弱和抵抗力的喪失,並非完全是暹羅人所造成,而是高棉王族之間內部矛盾鬥爭發展的後果。這時,暹羅人入侵導致了吳哥王朝放棄古城之舉。在十五世紀上半葉,吳哥王朝被迫遷都金邊,曾經繁華昌盛的吳哥城雜草灌木叢生,逐漸被茂密的熱帶森林所埋沒。由於有關柬埔寨中古時代的史料極其缺乏,重現於世的吳哥古城依然有待後人去探索研究。

就如同“沒到過長城,就沒到過中國”一樣,“沒到過吳哥,就沒到過柬埔寨”,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觀”和“東方四大奇跡”之一的吳哥窟,是所有踏上柬埔寨國土的人們心馳神往的地方。

第六節 樓蘭古國——西域佳人

樓蘭古城四周的牆壁,有很多處都已經坍塌了,隻剩下斷斷續續的牆垣孤零零地站立著。城區的形狀為正方形,麵積約10萬平方米。遺留下來的樓蘭遺址全景是非常空曠和凝重,城內破敗的建築遺跡顯出沒有生機的模樣,顯得格外蒼涼、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