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大詩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隋末其先祖因罪徙居中亞碎葉,李白即出生於此。幼年隨父遷居綿州昌隆青蓮鄉。少年時李白即詠詩入賦,博學多才,仗義行俠。天寶初年奉詔入京,任翰林供奉。僅一年餘就因受權貴讒毀自請離開長安。天寶三年(744)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中,懷著平亂的誌願,曾作了永王李的幕僚,後永王起兵反叛朝廷,李白因此受牽連,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東還,依附當塗縣令李陽冰。晚年飄泊困苦,卒於當塗。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齊名,並稱“李杜”。其詩表現出蔑視封建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的疾苦寄予深切的同情,謳歌了維護國家統一的正義戰爭,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祖國山河的壯麗景色。詩歌風格宏偉豪放,情感熾烈,筆力雄健,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詩歌語言達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完美境界,對後世詩作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蜀道難》、《靜夜思》、《早發白帝城》等詩廣為傳誦。著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
李白在青年時代就胸懷“安社稷”、“濟蒼生”的崇高理想。為實現這個理想,他終生不懈地尋找報國機會,與現實中的黑暗勢力進行頑強的鬥爭,對社會上一切不合理的醜惡現象進行大膽的揭露和批判。盛唐時代的理想主義和進取精神,使李白胸懷大誌,關心國事,熱衷仕進;而盛唐時代的自由精神和批判意識,又鼓舞著他敢於衝破封建禮教的重重束縛,追求個性解放、思想自由,傲岸不屈地與王公權貴抗禮,勇敢地揭露批判統治者的腐朽和黑暗。
李白廣泛吸取了曆史思想文化遺產,融合百家之說,形成了他自己的獨特思想麵貌。他的思想是複雜的,而不是單純的。各個不同的思想側麵,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李白。儒家的仁民愛物的思想,使李白的詩歌充滿了熱愛人民、關心百姓的高尚情感。儒家的大一統思想使他在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方麵,表現出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道家的批判意識和變化觀,給了他揭露批判統治者的思想武器,擦亮了他的眼睛,使他透過繁盛的外表,看出了大唐由盛變衰的種種跡象和隱藏的種種弊病。墨家任俠的博愛精神,使他仗義疏財,樂於助人。縱橫家的膽識和博辯,使他敢於“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蘇軾《李太白碑陰記》)。屈子追求理想的浪漫和執著,使他展開想象的翅膀,神遊八極,上天入地,苦苦求索。而兵家的機敏權變和釋家的空靈超脫,則又給他的詩歌增添了縱橫變幻和空靈玄遠的意趣和色彩。總之,李白的兼蓄百家為我所用的自由開放思想及熱烈追求光明理想、勇敢批判現實的鬥爭精神,使得他的詩歌既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又具有他自己獨特鮮明的個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