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今河南洛陽)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在唐以前,東周、東漢、魏、西晉、北周皆以洛陽為京城。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在洛陽舊城西建新都城,遂遷徙洛陽,以洛陽為東京。
開元二十二年(734)秋,李白告別妻女,帶著丹砂經襄陽、南陽(今河南南陽)、方城(今河南方城)、汝州(今河南臨汝),翻山越嶺,風塵仆仆地來到了洛陽。
進了城門,隻見洛陽城中街市繁華,行人熙攘,隱隱五鳳樓,峨峨橫三川。王公權貴們的豪華府第和公館,一座接著一座。秦樓楚館,舞台歌榭,鱗次櫛比。其豪華壯麗、繁榮富庶的程度,絕不次於西京長安。
洛水像一條天河從洛陽城東西貫穿而過,因此城正中的大橋就叫做天津橋。天津橋上,李白在流連觀望。
過了天津橋,李白便在臨河的一家客棧住下。向店主打聽了駙馬張的住址之後,便獨自一人前去拜訪這位駙馬公。張是寧親公主的丈夫,住在寧親公主的府第中。這天趕得不巧,張不在,李白便將自己的名刺、在洛陽城中所住的地址,交給了門子,讓他一定轉交給駙馬公。李白一看時間還早,就順著大街,溜達起來。
李白邊走邊看,不知不覺來到了一座宮殿前。此宮殿巍峨壯麗,高大異常,這就是武則天所建的那座明堂。明堂原建於垂拱三年(687),後又改名叫萬象神宮。是當年則天皇帝在這裏受百官朝拜和舉行慶祝大典的地方。開元五年(717),唐玄宗巡幸洛陽,看到這座萬象神宮,比西京長安大明宮的含元殿還要高大壯麗,認為不合於舊製,有違於儉約之旨,因此下令拆改為乾元殿。開元十年(722),又改名叫明堂。
明堂宮門前,守衛森嚴。李白在宮門外徘徊,不得其門而入,正欲離去。正在這時,玉真公主的車駕來到宮前。在車駕後麵,元丹丘騎馬跟隨,一眼就看見了李白,趕緊下馬,緊握住李白的手說:“自從安陸一別,又有好幾年沒見麵了,沒想到今日在這裏相逢了。”原來元丹丘在華山修道,與住在華山翠雲宮修煉的玉真公主過往較密。玉真公主要來洛陽,他便也隨玉真公主到洛陽來了。元丹丘將李白介紹給玉真公主,公主很高興,請李白隨他們一道進了明堂宮。
遊覽完畢,玉真公主問李白:可否寫一篇賦,記下所見所感?
李白不假思索地說:“請拿紙筆來,我現在就可寫出。”
玉真公主命手下人拿來筆墨紙硯,李白展紙濡墨,走筆作賦,其辭曰:昔在天皇,告成岱宗,改元乾封。經始明堂,年紀總章。時締構之未集,痛威靈之遐邁。天後繼作,中宗成之。因兆人之子來,崇萬祀之丕業。蓋天皇先天,中宗奉天。累聖纂就,鴻勳克宣。臣白美頌,恭惟述焉……
李白筆走龍蛇,文不加點,洋洋灑灑,下筆萬言,一下子就寫了十多張紙。寫完後,將筆一擲,把酒自斟。
玉真公主驚異地說:“太白先生莫非是神仙下凡?真不愧有七步之才,下筆萬言,倚馬可待!”她問李白道:“我將此賦獻給皇上如何?他是最喜歡辭賦的。”
此語正中李白下懷,他向公主謝道:“那就拜托公主殿下了。”
玉真公主興衝衝地帶著李白的《明堂賦》和一卷詩作走進宮來,見了玄宗。玉真公主向唐玄宗稟道:“小妹今日進宮,是想向皇兄推薦一人才,此人學識出眾,氣度不同,才超揚、馬,詩過曹、劉。”“噢,有這麼厲害?此人是誰?”玄宗急問道。“西蜀才子李白!”
玄宗含笑地點了點頭說:“朕知道此人。我還讀過他的詩呢!”說著,他就背誦了起來。“‘問餘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真是飄飄然有神仙之氣啊。”
玉真公主說:“他不但詩寫得好,他的賦寫得更有氣魄。”說著,她就把《明堂賦》拿了出來,對玄宗說:“這是他當著我的麵,文不加點,一口氣寫下來的。”
玄宗半信半疑:“是嗎,拿來朕看看。”他接過《明堂賦》念了起來:
而聖主猶夕惕若厲,懼人未安。乃目極於天,耳下於泉。飛聰馳明,無遠不察。考鬼神之奧,推陰陽之荒。下明詔,班舊章。振窮乏,散敖倉。毀玉沉珠,卑宮頹牆。使山澤無間,往來相望。帝躬乎天田,後親於郊桑。棄末返本,人和時康。……此真所謂我大君登明堂之政化也!
他一麵看,一麵不住地點頭叫好。
念完之後還讚不絕口,連誇道:“實在是寫得好。這分明是在讚揚朕的開元之治啊!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問玉真公主:“李白現在何處?”玉真公主說:“此人正在洛陽城內。”玄宗回頭對張說:“此人正是集賢殿學士的最佳人選,你說是不是啊,張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