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卿的弟弟少卿,曾當過一任當塗縣丞。縣丞也是縣令的屬官,是個不入流的芥微小官。盡管位卑職微,少卿卻狷介耿直、辦事認真,贏得了同僚和百姓的一致讚譽,李白用“感慨重諾,死於節義”8個字來概括他的為人。
雲卿曾任禮部侍郎,在肅宗、代宗朝是文章官,也是一位斫輪好手。
紳卿的經曆有些傳奇色彩,韓愈說他這位叔父“文而能官”,既能寫文章,又深諳為官之道,是很難得的人才。
韓愈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裏,不可能不受父祖輩的熏陶與影響。當然受影響最大的還是文學。父親自不必說,叔父雲卿的文章也名噪一時。禦史中丞田神功平劉展之亂於淮南,雲卿寫了《平淮碑》,又寫成《丞相贈太子太師崔圓廟碑銘》,汪洋恣肆,議論風生,贏得了許多人的讚歎。大詩人李白說:“雲卿文章冠世。”李白生性耿直,從不媚世趨時,這個評價當是發自肺腑之言。另一個叫李翱的人則稱讚雲卿“其文章出於時,而官不甚高。”意思是說雲卿學問甚大,而官職卻太小。韓愈對這位叔父更是推崇備至,說叔父的文章在代宗大曆年間獨步一時,天下之人凡打算立碑紀念其祖先嘉言懿行,以便垂名後世者,莫不頂禮膜拜於雲卿之門,一時洛陽紙貴。
韓愈從小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裏,耳濡目染,盡與寫文章有關,他後來成為“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運動倡導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韓愈既生於仕宦之家,他的童年應該是在無憂無慮中度過的。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大曆五年(770),韓愈剛剛3歲,他的父親仲卿突然撒手而去,這對韓家是不小的打擊。因此,他隻好跟隨長兄韓會回河陽故裏,賴兄嫂撫養。七歲,韓愈又隨兄居京師,開始刻苦讀書。十二歲,韓會因黨附元載之嫌,被貶為韶州(今廣東曲江)刺史,他隨兄嫂同抵貶所。未幾,會病卒,又隨寡嫂鄭氏北歸河陽。時值中原戰亂,遂南下宣城,靠祖傳薄產維持生活。這些經曆,說明韓愈早年的生活是極不安定的。但正是這些顛沛流離的孤苦遭遇,激發了他刻苦好學、關心現實和勇於探索的進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