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出生在簪纓世家,雖然到韓愈時已經式微了,但是勤奮讀書的傳統卻保留了下來。他的父兄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在困頓落魄之中也不廢攻讀,不能不給韓愈帶來深刻影響,加上他天資聰穎,過目成誦,7歲開始讀書,又篤誌嗜學,成績便不同凡響,贏得了人們的一致讚譽。不少文章都說,7歲的韓愈寫起文章來,能夠別出機杼,自成一格。之所以如此,與他所處的環境大有關係。他雖出身官宦之家。但此時已經式微,父母早亡,孤苦無靠,隻得依哥嫂讀書。窮困的生活促使他宵衣旰食,奮發淬礪,篝燈展卷,日以繼夜,加上他又博聞強記,觸類旁通,因此,年齡稍長,便能通《六經》、百家之學。時人的記載可能有溢美的成分,但是韓愈既聰穎又勤奮,成為一代宗師,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韓愈自己也說:“讀書著文,自七歲至今。”又說自己“口不絕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成如容易卻艱辛。韓愈後來有那麼大的成就,是和他年青時刻苦讀書分不開的。
韓愈雖然7歲時就開始讀書,但萍蹤浪跡,遷徙不定,學業隻能時輟時續。在長安的3年中,是韓會42年生涯中最為輝煌的日子,以文會友,政務叢脞,未必顧得上輔導胞弟韓愈讀書。以後貶謫韶州,人地生疏,心情悒鬱,隻兩年多一點的時間便歿於任上,韓愈也不會學到很多東西。從韶州回到河陽,席不暇暖,便又逃難宣城,幹戈紛擾之中恐怕也是讀不成書的。韓愈真正有機會坐下來鑽研經史,當是在避難宣城時期。
韓愈在到宣城時曾師事討竇牟。竇牟弟兄4人,其中3人因善於辭賦而進士及第,這3人是竇牟與其兄竇常、弟弟竇鞏。一門三進士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在士林中傳為佳話,因此,韓愈慕名前往謁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韓愈是在宣城後不久認識竇牟的,當在15歲左右,時為建中三年(782)。竇牟歿於長慶二年(822),終年74歲,建中三年為33歲。韓愈說的“實自童蒙”,大概就指15歲時。竇牟循循善誘,使韓愈如沐春風,便有了荀子所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感覺。他對竇牟甚為崇敬,自視為剛剛破殼而出,須要哺食的“雛”,而竇牟則是翱翔藍天的飛鴻。40年之後,韓愈回憶受業情景,仍曆曆在目,恍如夢中,可見他對老師有多麼深厚的感情!
韓愈自己說,他是個布衣之士,7歲時便開始讀書,13歲上便能寫文章了。古代有不少大手筆,但13歲便能寫文章的還不多見,韓愈能做到這一點,自然不同凡響。不過就他的閱曆和根基來看,13歲時寫出的東西怕是很淺薄的。他的集子裏沒有注明哪篇是他早年的作品,可能已經散佚了。他又說,我十六七歲時,對世事知之不多。十六七歲時還懵懵懂懂,雖讀聖人之書,卻弄不清其中的底蘊,以為凡是出仕做官的人,都有救焚拯溺,民胞物與的情懷,完全不為自己的利益著想,他把當時的社會想象得過於美好了。就憑這一點,也可證明他在13歲時寫不出其真知灼見的文章來。
宋人王十朋說,韓愈的《感二鳥賦》乃是少年時所作,因學識不夠,故有“餘生命之湮,曾二鳥之不如”之歎。但韓愈在這篇文章中已經清清楚楚地說明,該文寫於貞元十一年(795)五月戊辰,當時韓愈是28歲,將要進入壯年時期,已經不是少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