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求仕登第(1 / 2)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先讀書而後步入仕途,是封建社會裏知識分子的惟一出路。他們之中的不少人懸梁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給後人留下一段段佳話。當然,權貴之家的子弟自有做官的終南捷徑,用不著受那麼多酸辛和苦楚,一般的知識分子是沒有這種機遇的。韓愈在宣城度過了5年的讀書生活,他躊躇滿誌地說:“忽忘身之不肖兮,謂青紫其可拾。”“不肖”是自謙之詞,“青紫其可拾”是說摘取功名富貴如拾草芥。《漢書·夏侯勝傳》就說:“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韓愈把現實想象得過於美好了,他哪裏知道通往仕途的路上荊天棘地,有許多坎坷呢

貞元二年(786),19歲的韓愈離開宣城,隻身向京城長安進發,以實現他取青紫如拾芥的夙願。京師乃天子所居之地,人煙輻輳。韓愈要在這裏獵取功名富貴,必須先有個安身之地,他馬上想起了當時任殿中侍禦史的族兄韓。韓是韓愈的叔父雲卿之子,關係當然非尋常人可比,韓愈投奔他,也是很自然的。

可惜,韓愈風塵仆仆赴到京城時,韓卻去了河中(今山西永濟西蒲州鎮),弟兄兩人失之交臂,未能見麵。

韓愈單人獨騎來到長安,這裏米珠薪桂,居大不易。他舉目無親,看到那些權豪富貴之家輕裘肥馬,仆從如雲,自己卻困頓風塵,三餐不繼,頓時產生了“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淒涼之感。

長安有人口百萬之眾,但沒有一家是韓愈的親朋故舊,沒有一個人對他施以援手,脫他於困厄之中。韓愈並不喜歡寡居獨處,但是那些達官顯宦無人肯與他這個窮困潦倒的書生結交,他隻能徒歎奈何。不過,韓愈並不悲觀沮喪,怨天尤人,他堅信隻要努力讀書,終究會有否極泰來的日子:

出門各有道,我道方未夷。

且於此中息,天命不吾欺。

人生的道路各不相同,有的一帆風順,有的處處受阻,有的先苦後甜。韓愈猜測自己的道路是目前尚不平坦,但冥冥之中的天帝是不會欺騙讀書人的。

要在京師讀書,首要的前提是衣食無憂,而韓愈阮囊羞澀,饑腸轆轆,自然無法繼續讀下去。好在當時的北平王馬燧是其堂兄韓舊友,於是,百無聊賴之中,他忽然萌生奇想,何不去求北平王馬燧幫忙說不定馬燧會產生惻隱之心,助自己一臂之力,即使不成功,也不會有什麼禍患,至多是招來一頓羞辱罷了。想到這裏,韓愈頓時信心百倍,有了絕處逢生的感覺。但如何才能見到馬燧呢登門求見恐怕侯門似海,馬燧未必能降尊紆貴,親自接見,最穩妥的辦法是在馬燧出朝時攔住馬頭,向他訴說自己的境遇。當然,這個辦法並非善策,但是事到如今,成敗利鈍,在此一舉,別無計策可施了。

說幹就幹,韓愈從此留心馬燧的行蹤,終於有一天在大街上攔住了他的坐騎。

一提起來韓的名字,馬燧心裏便有了好感。他與韓原是故舊之交。韓為國捐軀,功在社稷,朝廷應該有撫恤才是。如今他的族弟千裏奔波,尋找親人,卻落得困頓風塵,飄零無依,自己應該收留他。想到這裏,馬燧略一沉吟,便問韓愈:“你可讀過書嗎”

韓愈偷眼看看馬燧,見他並無反感,便接說:“小人雖說不上學富五年,才高八鬥,但聖賢之書讀了一些,隻是未應過科舉而已。”

馬燧捋髯微笑:“你既有如此才學,何不跟老夫回府,教犬子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