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求仕登第(2 / 2)

有了安身立命之地,韓愈自然是求之不得,他沒有絲毫猶豫,便跟馬燧回了府第,教他的兩個兒子馬彙、馬暢讀書。至此,韓愈才算是結束了窮困潦倒的生活,暫時有了個棲身之地。

韓愈在馬燧家生活了兩年,大約在貞元五年(789)便又回到了宣城,這有他自己寫的《祭十二郎文》為證。“吾年十九,始來京城,其後四年,而歸視汝。”在書劍飄零4年之後,又離開了京城,和嫂嫂、侄兒團聚去了。

韓愈回到了宣城,摒棄了一切雜念,他已經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科舉考試上了。

在摩拳擦掌準備考試的日子裏,韓愈真覺得度日如年。為了這一次考試,他鑿壁偷光,懸梁刺股,受了多少苦楚!眼望捷旌旗,耳聽好消息。考中了自然是從此出人頭地,前程似錦,建功立業,名垂青史。但要是落榜了呢許多年的心血豈不都付諸東流了自己的一腔抱負自然也都無從說起了。為了穩妥起見,必須未雨綢繆,疏通一下關係。找誰呢韓愈不禁躊躇了。他在屋裏不安地踱著步,突然想起來了,此次赴長安應試,必須取道鄭州,而滑州離鄭州不遠,在那裏任刺史的賈耽是個古道熱腸的人,說不定會助自己一臂之力。於是,韓愈經過精心準備,特地給賈耽送去了自己的行卷,希望得到他的提攜和援引。

賈耽是我國古代少有的學者型的封疆大吏,後來又當了13年宰相。他性格恬淡,每從朝中歸第,接待賓客,終日不倦,家人也未嚐見其有喜慍之色。韓愈與他素昧平生,毫無交往,之所以要把行卷交給他,無非是因為他既當官又做學問,知道讀書人的甘苦,或許能惺惺相惜,助他一臂之力。所以韓愈把希望都寄托在了賈耽身上!

信是捎出去了,但卻泥牛入海,毫無消息,韓愈急得抓耳撓腮,賈耽卻按兵不動。是賈耽不賞識韓愈的文字,沒有把行卷送給主考官,抑或是主考官不肯送這個人情,不得而知,反正韓愈的第一次應試失敗了。

韓愈雖然铩羽而歸,但並不灰心,貞元六年(790),他第二次參加了考試,考前又去過一趟河中,寫了一篇《河中府連理木頌》。文中說,司空鹹寧王渾任河中尹、河東節度使的第七年(河中府即蒲州,開元九年改蒲州為河中府),木連理生於河中府的東邑。不用閱讀全文,單看看題目及開頭這句話,就知道韓愈要說什麼了。古代的帝王或地區的行政長官,隻要實行了仁政,便會有祥瑞出現,比如普降甘霖、鳳凰來儀、一禾多穗、木生連理等。河中府出現了連理木,不言而喻,是說渾在河中府任職時勤政愛民,因此感動天帝,在府的東邑長出了連理木。果不其然,接下來韓愈便一口氣講了渾的五大德政。在這篇短文的末尾,韓愈又寫了幾句頌辭:“木何為兮此祥,洵厥美兮在吾王。願封植兮永固,俾斯人兮不忘!”

韓愈為了求得渾的幫助,又一次寫了諛文。但是吹捧並沒有獲得回報,韓愈第二次名落孫山。

流年似水,轉眼到了貞元七年(791),韓愈第三次參加考試,依然榜上無名。

愈挫愈奮,在三次考試失敗之後,韓愈毫不氣餒,決定第四次參加考試。他抱定了一個宗旨,不達目的,決不罷休,不管付出多大代價,他都在所不惜。

貞元八年(792),韓愈第四次應試,這一次果然如願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