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外集(2)(1 / 3)

記宜城驛

此驛置在古宜城內,驛東北有井,傳是昭王井,有靈異,至今人莫汲。驛前水,傳是白起堰西山下澗,灌此城壞,楚人多死,流城東陂,臭聞遠近,因號其陂“臭陂”。有蛟害人,漁者避之。井東北數十步,有楚昭王廟。有舊時高木萬株,多不得其名。曆代莫敢翦伐,尤多古鬆大竹。於太傅帥襄陽,遷宜城縣,並改造南境數驛,材木取足此林。舊廟屋極宏盛,今惟草屋一區,然問左側人,尚雲:

“每歲十月,民相率聚祭其前。”廟後或小城,蓋王居也。其內處偏高,廣員八九十畝,號“殿城”,當是王朝內之所也,多磚可為書硯。自小城內地,今皆屬甄氏。

甄氏於小城北立墅以居。甄氏有節行,其子逢以學行為助教。元和十四年二月二日題。

題李生壁

餘始得李生於河中,今相遇於下邳,自始及今,十四年矣。始相見,吾與之皆未冠,未通人事,追思多有可笑者,與生皆然也。今者相遇,皆有妻子,昔時無度量之心,寧複可有是生之為交,何其近古人也。是來也,餘黜於徐州,將西居於洛陽,泛舟於清泠池,泊於文雅台下。西望商丘,東望修竹園,入微子廟,求鄒陽、枚叔、司馬相如之故文。久立於廟陛間,悲《那頌》之不作。於是者已久。隴西李翱、太原王涯、上穀侯喜,實同與焉。貞元十六年五月十四日。昌黎韓愈書。

祭石君文

維元和七年,歲次壬辰,七月二十七日,右補闕宋景、國子博士韓愈,謹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於石三學士之靈。

惟君學成於身,名彰於人,知道之可行,見人之不幸。不事顧讓,以圖就功;如何奄忽,永喪其躬。曰景與愈,與遊為久;自君之逝,相遇輒哀。傍無強親,子孩妻;敢忘分濟,念力未任。客葬秦原,孤魂誰附奠以送訣,悲何可窮。

尚饗。

祭房君文

維某年月日,愈謹遣舊吏皇甫悅,以酒肉之饋,展祭於五官蜀客之柩前。

嗚呼!君乃至於此,吾複何言。若有鬼神,吾未死,無以妻子為念。嗚呼,君其能聞吾此言否尚饗。

高君仙硯銘並序

儒生高常,與予下天壇中路,獲硯石,似馬蹄狀,外棱孤聳,內發墨色,幽奇天然,疑神仙遺物。寶而用之,請予銘底:

仙馬有靈,跡在於石。棱而宛中,有點墨跡。文字之祥,君家其昌。

高君畫讚君子溫閑,骨氣委和。跡不拒物,心不揚波。澄源卷璞,含白糀。遺紙一張,德音不忘。

潮州請置鄉校牒

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免而無恥。”不如以德禮為先,而輔以政刑也。夫欲用德禮,未有不由學校師弟子者。

此州學廢日久。進士、明經,百十年間,不聞有業成貢於王庭,試於有司者。

人吏目不識鄉飲酒之禮,或未嚐聞《鹿鳴》之歌。忠孝之行不勸,亦縣之恥也。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此州戶萬有餘,豈無庶幾者邪刺史縣令,不躬為之師,裏閭後生,無所學從爾。

趙德秀才,沉雅專靜,頗通經,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論說且排異端,而宗孔氏,可以為師矣。請攝海陽縣尉,為衙推官,專勾當州學,以督生徒,興愷悌之風。刺史出己俸百千,以為舉本,收其贏餘,以給學生廚饌。

順宗實錄卷一

順宗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諱誦,德宗長子,母曰昭德皇後,王氏。上元二年正月十二日生。大曆十四年,封為宣王。建中元年,立為皇太子。慈孝寬大,仁而善斷,留心藝學。亦微信尚浮屠,法禮重師,傳引見,輒先拜。善隸書,德宗之為詩並他文賜大臣者,率皆令上書之。德宗之幸奉天,倉卒間,上常親執弓矢,率軍後先導衛,備嚐辛苦。上之為太子,於父子間,慈孝交洽無嫌,每以天下為憂。德宗在位久,稍不假宰相權,而左右得因緣用事。外則裴延齡、李齊運、韋渠牟等,以奸佞相次進用。延齡尤狡險,判度支,務刻剝聚斂,以自為功,天下皆怨怒。上每進見,候顏色,輒言其不可。至陸贄、張滂、李充等,以毀譴朝臣懼。

諫議大夫陽城等,伏閣極論,德宗怒甚,將加城等罪,內外無敢救者,上獨開解之,城等賴以免。德宗卒不相延齡、渠牟,上有力焉。

貞元二十一年癸巳,德宗崩。

景申,上即位太極殿,冊曰:“維貞元二十一年,歲次乙酉,正月辛未朔,二十三日癸巳,皇帝若曰:於戲!天下之大,實惟重器。祖宗之業,允屬元良。谘爾皇太子誦,睿哲溫恭,寬仁慈惠。文武之道,秉自生知,孝友之誠,發於天性。自膺上嗣,毓德春闈,恪慎於厥躬,祗勤於大訓,必能誕敷至化,安勸庶邦。朕寢疾彌留,弗興弗寤,是用命爾繼統,俾紹前烈,宜陟元後,永綏兆人。其令中書侍郎平章事高郢,奉冊即皇帝位。爾惟奉若天道,以康四海,懋建皇極,以熙庶功,無忝我高祖太宗之休命。”上自二十年九月得風疾,因不能言,使四麵求醫藥,天下皆聞知。德宗憂戚,形於顏色,數自臨視。二十一年,正月朔,含元殿受朝,還至別殿,諸王親屬進賀,獨皇太子疾不能朝,德宗為之涕泣,悲傷歎息,因感疾,恍惚日益甚,二十餘日,中外不通兩宮安否,朝臣鹹憂懼,莫知所為,雖翰林內臣,亦無知者。二十三日,上知內外憂疑,紫衣麻鞋,不俟正冠,出九仙門召見諸軍使,京師稍安。二十四日,宣遺詔,上糂服見百寮。二十六日,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