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組織上要相互協調。首要的是按照科學原則設計並建立組織機構以謀求係統整體結構的和諧。組織協調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三種:1.指導型協調,又分兩種,一是等級式協調,在管理係統中各種活動都置於一個中心權力之下,使之得到統一。由最高領導者一人來協調,在簡單的組織中是可行的,但在複雜的具有多層次和專業化部門的組織中,就難奏效了。另一種是指揮式協調,即通過一定的工作程序來完成的,如工藝加工路線單可使不同作業單位完成一項共同的任務。2.自動協調,即靠組織中的個人或群體自動地搞好相互的協調工作。這種協調要求工作人員工作積極主動,充分了解組織的共同目標,同時及時獲得有關組織活動的信息情報。3.促進型協調,這種方法是對指導型協調的一種補充。當組織內部與外部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或有特殊任務時,除了靠等級結構建立的程序來進行協調外,還應建立必要的機構(如某項目組成特別任務辦公室等)專門進行協調工作。
第四,在行動上保持步調一致。一個群體,不僅要心往一處想,而且要勁往一處使,步調一致才能高效、優質完成規定的任務。試想,一個樂隊如果沒有一個統一指揮,各吹個的號,各彈個的調,那怎麼能奏出優雅動聽的樂章來呢!
(第六節)群策群力原理
“群策群力”一語出自漢代學者揚雄所寫《法言·重黎》,文中在評述劉邦、項羽興亡時說:楚、漢相爭,所以漢勝楚亡,是因為“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在這裏“屈”是“盡”或“竭”的意思。群策群力反映出群體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出群體功能的放大效應。一個管理者對自己所管理的群體,如果能充分發揮群體中任何一個成員的主動積極精神,達到群策群力的境地。那麼,就能夠戰勝各種困難,順利地實現群體的既定目標。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的荀況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何也?日: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日:分。分何以能行?日: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在他看來,人的個體力量雖然不及牛,走起來趕不上馬,但人能結成群體,相互配合,統一行動,形成合力,所以能夠管住牛馬,能夠戰勝自然,征服困難,取得人類所需要的物質產品。三國時期吳國的首領孫權’兌:“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孫權的這兩句話,可以說從他一國之王的角度上,對群策群力的注釋。在人類社會,隻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組成的群體,客觀上要求就必須有管理。通過管理發揮群體的作用,才能達到管理的目的。可見,群策群力是一切管理領域必須遵循的一條重要原理。
一個領導者對自己領導的群體,能否集眾智盡群力,一般取決於下列主要因素:
群體目標的科學性
科學的目標對群體成員有以下三種作用:一是吸引力,可增強群體內部的凝聚力;同時,對其它群體也有輻射力,因而可以起到擴大本群體規模的作用。二是聚合力,可以把群體各個成員分散的、單獨存在的向心力,形成群體的、集中的、連接存在的合力。這個過程就是在群體目標作用下的個體向心力的聚合過程。群體目標對個體向心力的聚合作用越大,所形成的合力越大,對群體事業所產生的功效也越大。三是指向力。力學告訴我們,當一種力作用於某一點時,就會顯現出力的方向性。群體目標可以說是群體力量的方向盤。科學合理的目標,對群體力量起著積極向上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群體目標在內容上,必須與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相一致;在結構上,必須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三者利益關係;在時間上,要處理好長期、中期、短期之間的關係。在實現目標的途徑、方法上,應當明確、具體、切實、可行。康有為的“大同書”,聖西門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目標不謂不美好,但沒有實現目標的科學途徑,這就沒有吸引力,更談不上聚合、指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