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質動力。物質是第一性的,物質動力是根本的動力。馬克思曾說過:“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與他們的利益有關。”物質動力不隻是物質鼓勵,更重要的是爭取更大的經濟效益。從大的方麵講,社會主義應該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共產主義必須是物質極大豐富。這樣,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才能成為巨大的動力。對個人來說,必要的獎金,適時提級加薪等物質鼓勵也是管理不可缺少的杠杆。當然,物質動力並非萬能,如果濫發獎金,會使部分職工產生一切“向錢看”和“按酬付勞”的雇傭思想。
(二)精神動力。精神對物質具有積極的反作用。人是有思想、感情、精神的,必然有精神動力。精神動力包括信仰與精神鼓勵以及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精神動力不僅補充物質動力的不足,而且具有很大的作用。當然,也不能絕對誇大精神動力的作用,鼓吹精神決定論,那會帶來消極的後果。
(三)信息動力。信息作為一種動力,有超越物質和精神的相對獨立性,一個國家如果閉關自守,沒有國際間的信息交流,明明落後,還夜郎自大,隻能是日益落後。一個企業隻有及時地收集市場信息,才能生產出適銷對路的產品,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一個人掌握的知識越多,越感到自己不足,越激發自己不斷進取努力。
上述三種動力是有機結合的,特別是對前兩種動力,不能片麵地強調一種而忽視另一種。還應注意“刺激量”要適度,如發獎金,量過小或過大都不能起到良好的激勵作用。
(第五節)平衡和諧原理
平衡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量變階段所呈現的相對靜止的狀態。毛澤東同誌說,平衡就是矛盾的暫時的相對統一。平衡除了指對立的各方麵在數量或質量上相等(如產銷平衡、收支平衡)外,還指事物(或係統)各要素的比例適當、協調,合乎規律。和諧指事物各個方麵配合得適宜、得當,表現在各個組成部分的有機的相互聯係。例如,和諧在音樂中表現為音調的同時配合;在建築中表現為建築物各部分之間的比例相稱、協調;在繪畫中表現為各部分在色彩、形式、效果等方麵配合得恰到好處;在文學中表現為結構上的統一,等等。
平衡、和諧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天體的運動,是平衡中的運動和運動中的平衡。物體相對靜止的可能性,暫時的平衡狀態的可能性,是物質分化的根本條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條件。任何事物如果沒有一個相對平衡的階段,如果在各方麵不是協調配合,就不可能發展。管理的平衡和諧原理就是指管理係統中各要素配置比例適度、得當,相互協調,它們有規律地結成一個有機整體。同時,管理係統能隨時適應外部環境變化,保持與外界的協調。試想,一個企業或一個機關或一個學校的領導集團,各個領導成員在能力、專業知識、心理氣質等方麵如果配合不好,不是相互取長補短,而是互不服氣,甚至磨擦、掣肘、勾心鬥角,那麼,這個領導集團的工作就一定做不好。科學管理理論的奠基人之一的法約爾在其所著的《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一書中。把企業一切工作的和諧配合,看做是企業經營能否順利進行和企業成敗的關鍵。
平衡和諧原理是管理活動的一條重要規律。怎樣適應這一規律做好管理工作呢?
首先,在計劃上要綜合平衡。在一個管理係統,要通過統籌安排,達到綜合平衡。隻有綜合平衡,才能提高管理效率,才能推動任務的順利完成。就整個社會的經濟管理係統來講。綜合平衡是指國民經濟總體上的平衡,而不是某一部門、某一地區、某一比例關係的平衡。它要求根據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和有計劃按比例發展規律以及價值規律的要求,從社會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實際情況出發,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地區以及社會再生產過程和各方麵進行統籌兼顧,全麵安排,做到社會總供應量和需求總量的平衡,積累和消費等重大比例關係的平衡,產業結構和生產力的合理布局。這樣才能使國民經濟按比例協調地發展。我國40餘年經濟建設的實踐證明,什麼時候綜合平衡搞得比較好,各部門、各方麵的比例關係比較協調,國民經濟就得到良性循環,其發展速度就比較快,經濟效益就好,人民生活水平就能得到提高;反之,什麼時候綜合平衡沒有搞好,甚至否定了綜合平衡,或者口頭上重視而行動上忽視綜合平衡,國民經濟發展就慢,甚至要倒退,人民生活也就得不到改善。
其次,在思想上樹立整體觀念。一個管理係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要素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聯係的;各要素在整個係統中所處的地位、所占比例、所起的作用。都必須服從於整個係統的共同目標。一個國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進行經濟建設各方麵要互相協調,主動配合,不能你東我西,各自為政,必須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有些事情對局部來說是有利的,但從全局來看,卻是不利的;有些事情對局部來說是不利的,但從全局來看,卻是有利的,這就必須服從全局。有些事情,在眼前看足有利的,但從長遠看是不利的,這就從長遠利益出發,服從長遠計劃安排。在一個企業,各個部門、環節、崗位,應按時、按質、按量完成規定的任務,為其它部門、環節、崗位的工作提供好的條件,互相要主動幫助、支援。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上一道工序要為下一道工序做好準備,搞好協作。企業的管理部門與領導機構要為生產經營的第一線服務,下級單位及其工作人員要服從上級部門的領導。領導成員之間的團結友誼比什麼都重要,事事從全局著想,以人民的事業為重,這樣就不會發生大的矛盾、瞎擦,就是發生了,也是容易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