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現代管理原理(2)(1 / 3)

一個係統是在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不斷變化的情況下運行的,為了適應這種變化,在管理上必須保持充分的可塑性和應變能力,這就足管理上的彈性原則。管理彈性可分整體彈性與局部彈性。前者指管理整體對突變形勢的適應性;後者指管理係統的有關環節、部門保持可調節的彈性。以企業管理為例。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麵應具有彈性:1.在管理機構中,根據需要可采用矩陣形式的組織結構,即從有關管理科室及車間抽調必要的人員組成一種臨時性的機構,完成某項特殊任務。機構中人員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據任務的進展情況,隨時進行調整。2.在計劃工作中,預先擬定若幹可供選擇的方案進行決策,對計劃指標的確定,不能滿打滿算,而要留有餘地,編製計劃可采用滾動式計劃方法。3.對企業生產的產品,為提高競爭能力,加強科技研究,做好技術準備。有的企業在生產一種產品的同時,又在試製第二種,設計第三種,醞釀構思第四種。日本一個汽車公司,預先研製出一種新的發動機儲備來,一旦市場需要新型汽車時,就可以馬上使用,以使新產品生產周期大大縮短。4.在勞動人事方麵,加強培養教育,提高職工技術、業務、思想、文化等方麵的水平,適應企業任務的變化。5.在物資材料的儲備上,有一個保險係數,但不宜過大,否則,就會占用較多的資金。

“改革、開放”的方針,是對我國整個社會管理特別是對經濟建設事業管理的指導思想。這一方針是與相關發展的管理原理完全一致的。實踐證明,通過改革逐步打破了舊的經濟管理體製,解放了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主義製度進一步完善。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使我們學到了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擴大了對外貿易,增加了外彙收入和財政收入,吸收了外資,加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第三節)質量統一原理

事物由量變到質變,又由質變到量變,即質量互變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之一。這一規律在管理領域也具有普遍的意義。

質與量的統一

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沒有無質的量,也沒有無量的質。

質是一事物區別於它事物的內部所固有的規定性。世界上有許許多多事物,它們之所以相互區別,各不相同,就是因為它們各有自己的特殊的、不同於其它事物的質。一個共產黨員之所以是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就是因為他具有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的質,如果他腐化墮落,蛻化變質,失去了無產階級先進分子的質,他就不再是一個無產階級革命者,而變成了一個蛻化變質分子。在管理實踐中,正確認識和區別事物質的規定性,是有十分重要意義的。沒有區別就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有區別也就沒有正確的政策。“一刀切”、“一窩蜂”,不從實際出發,就是不顧實際情況的質的差別。這在過去曾給革命和建設帶來不少損失。

量是事物的規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構成成份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事物的大小、高低、長短、多少、輕重、疏密、深淺、快慢、厚薄、強弱、繁簡,等等,都是量的規定性的種種表現。人們認識事物,一般是從認識事物的質開始。認識事物的質是認識事物量的基礎和前提;而認識事物的量,則是對事物質的認識的深化和精確化。

事物的質是和一定的量相聯係的。同一質的事物可以有不同的最,也就是說,在一定的範圍內,量的增減不會影響某一事物的存在。例如,在標準的大氣壓下,水的溫度在0℃—100℃之間,水的物理性質不會改變,始終保持液體狀態。所以,在一定限度內的量的變化,不會影響質的規定性。如果超出這個限度,事物的質就會發生變化。因此說,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質和量這兩個方麵是互相規定、互相製約的,不同質的事物有不同量的規定。國民經濟是由不同的各個部門組成的,這些不同部門又總是表現為一定量的比例。比例適當了,相互就會協調,國民經濟就能持續地高速度發展;比例不適當而失調了,經濟的發展就會遭到破壞。質是量的基礎,量總是表現一定質的量。有的工廠單純追求產量、產值,產品粗製濫造,因而不受消費者歡迎,成了滯銷品,長期積壓,這種不具備一定質的量可以說是虛假的。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量如果離開了質,那是毫無意義的。

量變和質變

事物的質和量都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發展變化的。量的變化引起質的變化。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它不影響事物的相對穩定性,不改變事物的根本性質。質變是事物質的規定性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這是一種顯著的變化。量變和質變是辯證的統一。一方麵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麵,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為新的量變開辟了道路。

量變引起質變,一種情況是單純數量的增加或減少,如許多金屬在通常溫度下是固體,當它們的溫度不斷上升,達到一定的限度,如錫的溫度上升到232℃時,鋁的溫度上升到660℃時,金的溫度上升到1064℃時,都會熔解,由固體向液體轉化。在社會生活中,也有類似的情形,一種過失所造成的危害,超過了一定極限,就會成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