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現代管理原理(2)(2 / 3)

另一種情形是,構成事物的各個成份在空間排列次序上發生一定的變化,也會引起質變。如石墨和金剛石是同素異體形,成份都是碳,但晶體結構不同,物理性質就大不相同。這種形式在社會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的。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孫臏指導田忌賽馬的故事,就是生動的一例。齊威王與大臣田忌賽馬,田忌屢敗。孫臏讓田忌以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以上等馬對中等馬,以中等馬對下等馬。結果是一負兩勝,轉敗為勝。同一個生產企業,規模不變,但隻要改變平均主義的經營管理方式,建立與該企業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經營責任製,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善於把握事物的度

掌握事物的質和量的統一,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善於把握事物的度。所謂度,就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限度(或幅度、範圍),是和事物的質相統一的限度。在這個限度以內的變化,雖然也有或大或小地變化,但不能改變事物的質。如果超出這個限度。量的變化就會引起質的變化,即能破壞該事物的存在,使該事物變為它事物。在管理的實踐活動中,必須善於把握事物的度。毛澤東同誌說:“胸中有‘數’。這是說,對情況和問題一定要注意到它們的數量方麵,要有基本的數量的分析。任何質量都表現為一定的數量,沒有數量也就沒有質量。我們有許多同誌至今不懂得注意數量方麵,不懂得注意基本的統計、主要的百分比,不懂得注意決定事物質量的數量界限,一切都是胸中無‘數’,結果就不能不犯錯誤。”這裏說的“決定事物質量的數量界限就是度。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注意到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大的方法論意義。孔子說:“過猶不及”,這句話對理解“度”的含義十分重要。“過”與“不及”都不符辯證法。“不及”,達不到一定的度,不能保證一定事物的質。“過”,則是超過一定的度,使事物的質受到破壞。可見,如果說右是“不及”,“左”是“過”,那麼,右不好,“左”也不好。“左”並不比右好,好像是前進,是發展,但因為它超過了一定的度,結果就不能不倒退。列寧曾說過一句非常有名的話:“隻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方向邁的一小步,真理便會變成錯誤。”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堅持質和量的統一,堅持質量第一、質中求量;單純追求產值、產量,不講質量,不講經濟效益的做法是錯誤的。相反,片麵強調質量,不講產量,不講速度,不注意提高勞動生產率也是錯誤的。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

為了全麵、準確地認識事物,找出管理過程中的“最佳度”,必須進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而且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定性研究是從事物多方麵的規定性中,尋找其區別它事物最基本的特殊的規定性,即本質特性。定量研究是通過對事物量的規定性的分析把握事物的質的規定性。定性是定量的基礎,我們認識事物,首先對它的性質、組成、結構及各因素間的關係有一個基本了解,然後進一步由定性研究發展到定量研究。通過定量分析,可對研究對象的認識精確化;通過定量地描述事物發展規律,可使人們的認識準確化;在揭示規律的基礎上,預測事物的發展方向,掌握事物的發展趨勢,使人們的認識更加客觀化、深刻化。總之,通過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對管理的對象有了明確而深刻的認識,這就為下一步的決策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第四節)以人為本原理

唐代文人劉禹錫在他的《金陵懷古》中寫道:“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還有的古書上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可見,人是國家興亡的決定因素。一切管理活動首先是對人的管理,如果把人的潛在的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那麼,管理效率必然會高。

人的重要特點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創造力的一種複合體。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會製造工具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人在勞動中改造世界,同時也改造自己;人能繼承前輩的知識,在勞動中運用、發揚,並對未來進行預測,使人的能動性充分發揮。人的思維運動對生命運動來說,雖處於從屬地位,但起著重大的影響作用,在某些特定條件下,甚至起決定的作用。

人的身心有自動調控功能。人每時每刻都在同自然界、同社會接觸,接受大量的自然信息和社會信息。通過人的心身自動調控功能,留下對人的生命運動和思維運動有用的信息;處理掉無用的信息,保障人體氣血暢通,使人的生命運動和思維運動適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並在此基礎上,發揮人的能動作用,進一步改造自然改造社會。

教育為首

人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為了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必須重視教育工作。教育就足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提高自身的素質,在德、智、體等都得到全麵發展。其主要內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