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聽後,很高興,馬上創立禦史台,以前丞相塔察兒為禦史大夫、張雄飛為侍禦史。忽必烈特意對他們說:“卿等既為台官,朕為汝君,職在直言,亦當極諫,苟所行未善,況百官乎!汝宜知朕意”。
從此,忽必烈就將糾正缺失、廣開言路的任務交給了禦史台,以樞密院、醫治中書省左右兩手及時諫阻皇帝缺失。繼而,忽必烈又立諸道按察司及肅政廉訪司等機構,來加強對他的監察。
忽必烈曾經與李冶討論曆史和曆史人物,忽必烈問李冶,魏征何如?李冶回答說:“魏征忠言讜論,知無不言,以唐諍臣觀之,征為第一。”忽必烈又問:“今之臣有如魏征者乎嚴?”李冶回答說:“今以側媚成風,欲求魏征之賢,實難其人”。
李冶明確指出,當時很盛行阿諛逢迎,溜須拍馬,很難尋找像唐朝魏征那樣敢於犯顏直諫的人。竇默也曾向忽必烈指出:“君有過舉,臣當直言,都俞籲睇,古之所尚。今則不然,君日可臣亦以為可,君日否臣亦以為否,非善政也”。這種阿諛之態忽必烈是看不慣的,下決心改變它,真正打開言路,以便利國利民。
至元十四年(1277 年),王思廉為忽必烈講讀《資治通鑒》,講了魏征犯顏直諫的故事。主思廉說魏征經常犯顏直諫,有一次,把唐太宗氣得要死,回到後宮生氣說,一定要殺掉魏征,長孫皇後知道事情原因後,馬上換上朝服向唐太宗進諫賀喜,說我國有魏征那樣諍臣是皇帝的福氣,國家的福氣,隻有皇帝虛心納諫,大臣才敢犯顏直諫,這也是皇帝英明的一種表現。唐太宗聽了長孫皇後的話,轉怒為喜,與魏征和好如初。忽必烈聽了這個故事以後,讓王思廉到皇後閣為後妃們講這個故事,也讓大臣們都知道這個故事,目的就是要魏征成為大臣們榜樣,長孫皇後成為後妃們的榜樣,敢於進諫。他自己當然要把唐太宗作為榜樣,虛心納諫。有一次,忽必烈遇到趙孟頫以後,問趙孟頫說“葉李與留夢炎孰優?”趙
孟頹回答說:“夢炎,臣之父執,其人重厚,篤於自信,好謀而能斷,有大臣器;葉李所讀之書,臣皆讀之,其所知所能,臣皆知之能之。”趙孟頫的意思是“夢炎優”。
忽必烈不把它放在心上,說:“夢炎在宋為狀元,位至丞相,當賈似道遵誤國罔上,夢炎依阿取容;葉李為布衣,乃伏闕上書,是賢於夢炎也。汝以夢炎父友,不敢斥言其非,可賦詩譏之”。忽必烈認為葉李賢於留夢炎,就是反對“依阿取容”的風氣,倡導廣開言路、踴躍進諫的風氣。
為了扭轉阿諛逢迎之風,忽必烈無處不表現出鼓勵進諫的樣子。而反對那些溜須拍馬的人。某天,一位獵人不慎將忽必烈的一隻獵鷹丟失,忽必烈見自己丟了心愛的獵鷹,非常生氣。一位侍臣看到此種情況,從旁邊大聲說:“宜加罪”。
忽必烈對丟失獵鷹非常生氣,而對別人的阿諛迎合更是生氣,下令杖罰迎合的侍臣,而對丟失獵鷹的獵人卻不予追究。
對那些敢於直言進諫的人。忽必烈都給予鼓勵和表揚,比如,姚天福敢於“廷折權臣”,忽必烈非常欣賞,特賜名為“巴兒思”,“謂其不畏強悍,猶虎也”。
要扭轉阿諛取諂之風,真正廣開言路,單靠皇帝鼓勵大臣們廣泛進言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皇帝要有虛心納諫的態度。忽必烈在漢儒們的幫助下,逐步認識到了這一點。
忽必烈經過飲馬湩時,得了足疾,許國禎為忽必烈配製了草藥,讓他喝。忽必烈嫌“藥味苦,卻不服”。
許國禎勸道:“古人有言,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忽必烈聽了,雖然沒有說什麼,但還是沒有服藥。
後來,忽必烈足疾發作,又召許國禎來為他看病,忽必烈特對許國禎說:“不聽汝言,果困斯疾。”許國禎回答說:“良藥苦口既知之矣,忠言逆耳願留意焉。”
勸忽必烈注意采取別人的意見。忽必烈聽後特贈給他七寶馬鞍。
在這之後,忽必烈牢記“忠言逆耳”的話,對大臣們的進諫都能虛心接納。
忽必烈受漢儒影響很深,欲在宮廷中確立嚴密的等級禮儀製度,曾對撒蠻說過:“男女異路,古製也,況掖庭乎。禮不可不肅,汝其司之。”撒蠻受任之後,對宮廷人員按照“禮”的規定嚴格要求。有一次,近臣孛羅因受忽必烈的命令匆匆出宮,行道失次。撒蠻“怨其違禮,執而囚之別室。”忽必烈等了好長時間,
不見孛羅回來,詢問原因,才知他被囚禁,趕緊命令撒蠻免了孛羅之罪。撒蠻遂進諫說:“令自陛下出,陛下乃自違之,何以責臣下乎?”忽必烈聽了這話,深表讚許,說,“卿言誠是也”。
還有一次,獵人去不剌金狩獵時射中了一隻兔子,結果誤傷了名駝,射死了名駝,忽必烈一怒之下便下令殺死獵人。鐵哥看到此種情況,進諫道:“殺人償畜,刑太重。”忽必烈猛然醒悟說:“誤耶,史官必書。”於是就下令放了那個獵人。
伯撒王妃得了眼疾,一位醫生用針灸給她治療,因失誤,把王妃的眼睛剌瞎了。忽必烈勃然大怒,要把那位醫生處死。許國禎聽說後,進諫道:“這位醫生的罪本來應該被處死,但他的罪是因為失誤造成的。如果殺了他,以後誰還敢給王公貴族看病呢?”忽必烈聽了,覺得許國禎說的對,特獎諭許國禎說:“許國禎直諫,可以作諫官”。
至元十四年(1277 年)七月,忽必烈有幸巡查上都,駐蹕於察納兒台之地,留守大都的耶律希亮趕來報告事情,奏對完畢,董文忠詢問大都近來發生的事情。
耶律希亮說:“囹圄多囚耳”。
此時,忽必烈正靠著枕頭睡覺,聽說大都監獄關了好多人,頓時從床上。坐起,忙問原因。耶律希亮奏日:“近奉旨,漢人偷了六文錢的人就要被處殺,這就是囚犯多的原因。”忽必烈聽了這話,很是吃驚,忙問“是誰傳的這個聖旨?”
中書省臣回答說:“這個旨實際上是脫兒察傳的。”
忽必烈就召來脫兒察詢問原因。脫兒察奏曰:“陛下在南坡時,這個聖旨是用來告誡蒙古兒童的。”忽必烈聽了這話,一下子想起來了,說:“前麵說的是戲言,怎麼能成為聖旨呀?”所以下令處罰了脫兒察亂傳聖旨的罪。
耶律希亮又奏道:“命令已經傳出去了,已經在民間造成了影響,現在必須說明他的錯誤,以安民心。”忽必烈很讚同耶律希亮的說法,立即派耶律希亮返回大都,諭旨中書省,明確說明收回先前所傳的聖旨。
元滅亡南宋之後,忽必烈為控製亡宋的人,意欲把江南宋朝宗室及豪族大姓遷移到北方。葉李聽說後,進諫道:“宋已歸命,其民安於田裏。今無故聞徙,必將疑懼,萬一有奸人乘釁而起,非國之利也。”忽必烈聽後立即取消了移民的打算。
至元二十一年(1284 年)春,右丞相和禮霍孫率百官奉玉冊玉寶,尊稱忽必烈日“憲天述道仁文義武大光孝皇帝”,諸王百官前來上朝祝賀,喜氣洋洋。
忽必烈高興之後想大赦天下。
張雄飛知道後就進諫說:“古人言,無赦之國,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治。聖明在上,豈宜數赦!”忽必烈聽了很高興,讚譽張雄飛說:“大獵而後見善射,集議而後知能言,你所言極是,我今天就聽你的。”於是隻降輕刑之詔。
忽必烈要求下麵的大臣直言進諫,也能做到身體力行,勇於納諫。有時大臣害怕聖旨,他不接受進諫,但也不怪罪大臣,事情過後,就給以安慰。比如,忽必烈準備征伐日本,王磐人諫日:“日本這個小國家,海道險遠,勝之則不武,打不勝有損我們的威風,臣以為勿伐便。”
忽必烈不聽,而且還很生氣。王磐見到此種情形很傷心,說:“臣赤心為國,故敢以言,苟有他心,否則為何在從戰亂的地方,冒著生命的危險趕回來?今臣年已八十,況無子嗣,他心欲何為耶嚴。”
第二天,忽必烈消氣以後,覺得自己昨日對王磐的態度很不好,就專門派侍臣以溫言安慰,讓王磐無後顧之憂,又將內府珍玩碧玉寶枕賜給王磐。
又有一次,尚書參知政事何榮祖反對桑哥理算錢穀,多次在忽必烈麵前請求罷免桑哥,忽必烈不聽,他就進一步懇請,至於忤旨不少屈,最後硬是讓忽必烈下令,他也不在文書上簽字。就是這樣,忽必烈也沒有懲罰何榮祖。後來,理算錢穀使人民深受其害,忽必烈又想起了何榮祖之言,下令罷免了理算。
忽必烈確實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朕於廷臣有戇直忠言,常常不高興而接受;違忤者,不曾定罪。蓋欲養忠直,而消除那此侫臣”。直言者,均受到忽必烈的讚揚和重用。
在忽必烈的倡導下,阿諛逢迎之風有了很大的改變,直言進諫的人越來越多了。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忽必烈逐漸形成了寬仁厚重的性格,與曆史上那些性格暴躁、喜怒無常的皇帝相比,忽必烈的性格是比較溫和的,他從不因喜悅和偏愛而賞賜一個無功者,也從不因為發怒亂殺一人。他對社會各個階層的人物都具有一定的同情心,因此,在用刑上十分慎重。
忽必烈曾經對管如德說:“朕治天下,特別重視,凡有罪者必令麵對再四,
核實結果後再定罪,非如宋權奸擅權,書上定罪的是殺人也。汝但一心奉職,千萬不要害怕忌嫉之口”。
忽必烈言出必行。他在殺盧世榮與桑哥之前,都曾召集大臣與盧世榮、桑哥論辯,諸事落實之後,才把他們殺掉。
桑哥當權,是最受忽必烈重用的時候,程钜夫曾上書彈劾桑哥,桑哥非常憤怒,羈留程钜夫,“奏請殺之,凡六奏,帝皆不許”。忽必烈沒有因為寵幸桑哥而按他的話去亂殺人。
忽必烈曾經對宰臣說過:“朕或怒,有罪者使汝殺,汝勿殺,必遲回一二日乃複奏。”曆史家對這句話有很深的見解,說“斯言也,雖古仁君,何以過之”。
的確,忽必烈為了避免亂殺無辜,用了很多辦法,其慎刑仁恕之例比比皆是。
李璮叛亂,忽必烈追究時,發現某些漢人曾同李璮往來,也意識到其中一些很不讚成蒙古人的統治,他控製住了自己的感情,隻殺了王文統,其餘,假裝不予追究,沒有擴大事情。
阿合馬事件發生之後,他看到了其中漢人反對色目人以至反對蒙古統治的表現,但他小化了事情,僅殺了王著、張易、高和尚等人,其餘不加追究。
其後的盧世榮事件、桑哥事件,忽必烈處理得也比較妥當,沒有擴大化。就連南台禦史上章請求忽必烈禪位於皇太子真金之事,他也沒有過於計較。
事實上,忽必烈要弄清南台禦史上章之事,不是很困難的,他不加深究就是不想把其事擴大,很好地處理了似有發展成為政變的大事。
忽必烈在一些小事也體現出了慎刑的精神。就像宋將劉整投降蒙元以後,宋朝荊湖製置使李庭芝為了離間劉整和蒙元的關係,特以金印牙符,授予劉整漢軍都元帥、盧龍軍節度使、晉封成燕郡王等官職。其書被永寧令得到,馬上傳送於朝,忽必烈令姚樞、張易了解其事。劉整親自辨明於朝,說自己不知實情。忽必烈聽了劉整之言,未加深究,隻讓劉整複書李庭芝就算完事。忽必烈處理慎重得體,沒有激起劉整之變,忠心耽耽地為元朝賣命。
某次,有位牧人盜割駝峰,下令處死。鐵哥諫阻道:“生割駝峰,實為殘忍,但因此處死牧人,恐非陛下仁恕之心。”忽必烈聽了,認為很有道理,用比較輕的刑罰處置了牧人。體現了忽必烈的輕刑與仁慈思想。
南宋滅亡之後,江南某些道觀藏有宋朝皇帝畫像,有位僧人和道士有矛盾,
便將其事報告了朝廷。忽必烈初聽其事,以為有人造反,想處以重刑,但又有些猶豫,特以其事征求石天麟的意見,石天麟說:“遼國滅亡以後,遼國皇帝和皇後的銅像在西京一直保存,至今仍然有之,沒有聽說還能禁止的。”忽必烈聽後疑心頓釋,對江南道觀及人民保留宋朝皇帝畫像等事都不提起。
忽必烈對朝廷中的大事與小事慎於用刑,主要基於儒家的仁恕思想,對人具有一定的同情心,對待任何事情都有顆寬容的心。
至元二年(1265 年),張弘範駐守大名(今河北大名),正值大水,很多村莊房舍皆被淹沒,受災的老百姓無力交納租稅,張弘範遂自作主張,免除了老百姓的租稅。
有人將其事上奏朝廷,忽必烈欲治其專擅之罪。張弘範請求人見,對忽必烈說:“臣以為朝廷儲小倉,不若儲之大倉。”忽必烈聽了這話,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問,“出話怎講?”張弘範回答道:“今歲水潦不收,而必責民輸,倉庫雖實,而民死亡殆盡,明年租將安出?曷若活其民,使不致逃亡,則歲有恒收,非陛下大倉庫乎!”
忽必烈聽後很認可,說:“知體,其勿問”。忽必烈讚同張弘範擅自免除民稅的做法,體現了他的輕刑思想,也表現了忽必烈的心胸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