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滸傳》中,曾寫到大遼,它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權,一直是宋朝的邊患。當時,它的西北部金國興起,金國在首領完顏阿骨打的率領下,不斷進攻遼國。
宋徽宗為了給自己找一塊“遮羞布”以轉移世人對他的指責,便打出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旗號,與金國聯合攻打遼國,兩國締結了盟約。宋金締盟後不久,金國便出兵攻擊遼國。
在金國的催促下,北宋朝廷也派童貫領兵十萬來攻遼國,並派人在河北一帶(嶽飛的家鄉)招兵買馬。
嶽飛回鄉後,遭逢這種兵荒馬亂的年景,生計更加艱窘。經全家再三商量,認為憑借嶽飛的一身武藝,出外當兵,尚是一條謀生之路。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嶽飛正好二十歲,九、十月間,真定府有一位文臣新知府上任,名叫劉韐(ge)。按照當時重文輕武、以文製武的體製,真定知府兼任真定府路安撫使,統轄真定府、相州等六個州府的軍務。前線第二次征遼的敗報傳來,劉韐感到惶恐,他擔心遼軍乘勝侵襲,便臨時召募了一批“敢戰士”,嶽飛也在應募者之列。
劉韐在檢閱應募者時,很快看中了這個青年。嶽飛頭顱頗大,方臉大耳,眉宇開闊,眉毛較短,雙目炯炯有神,身材中等偏高,極其壯實,生就一副雄赳赳的勇士氣概。劉韐同他談話時,嶽飛申述了自己誓死保衛鄉土的決心,劉韐當即任命他為小隊長。
事實上,遼軍沒有,也不可能乘勝攻宋,於是,劉韐就使用這支敢戰士的隊伍,從事對內鎮壓。相州有一股“劇賊”,其首領是陶俊和賈進,他們攻打縣鎮,殺掠吏民,屢敗官軍,禍害一方。嶽飛請求為故鄉除害,劉韐便派他率二百名兵士,返回相州。嶽飛先派三十人裝扮成商旅,聽任陶俊、賈進俘掠。他又命令一百人埋伏在山下,自己帶幾十騎前往挑戰,佯敗而逃。陶俊和賈進率眾追擊時,山下伏兵一齊出擊,三十名偽裝的商人也充當內應,俘擄了陶俊和賈進,其餘黨全部潰散。
於是嶽飛的頂頭上司王靖向上司申報,為嶽飛保舉了一個小官。不料嶽飛的父親嶽和經曆長期勞累和貧困的折磨,突然一病不起,沒多久就去世了。噩耗傳來,嶽飛哀痛至極,連忙奔回湯陰。
朝廷由於財政拮據,也把不屬於正式編製的敢戰士裁撤,王靖的保舉狀就成了一張廢紙。
自宣和四年冬到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冬,嶽飛一直居家。
嶽飛雖然在小村裏守喪,卻始終關注著大宋的局勢,憑著敏銳的嗅覺,他感到大宋王朝已處於極度危險之中。此時人民流離失所,生計艱難,盜匪、流寇四起,打家劫舍,危害百姓。由於嶽飛武藝高強的名聲流傳得很廣,因此竟有人來請嶽飛去做“山大王”。
但嶽飛從小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練就一身武藝,為了報效國家,因此他決不會放棄原則去危害人民,禍亂國家。
嶽母雖然是一介女流之輩,但是她深明大義。一次,嶽飛嚴拒了土匪請他入夥的邀請後,嶽母深感欣慰,她把嶽飛叫到跟前,對他說:“鵬舉,你所做的一切都非常對,娘為你感到很高興。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今後你就不會為別的誘惑所打動,也不能說明你以後的誌向不會改變。所以娘將‘精忠報國’四字刻在你的身上,希望你永遠銘刻於心,做到一生無愧於心。”
嶽母叫兒媳李氏拿來針線,讓嶽飛脫下衣服,雙膝跪下。然後用筆蘸(zhan)墨,鄭重地在嶽飛的背上寫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再用鋼針一針一針地往皮肉上刺。
嶽飛咬緊牙關忍著痛,一動不動地跪在地,任憑豆大的汗珠滑落下來。當最後一筆終於刺完時,嶽飛母子的臉上都已掛滿了淚珠。嶽飛明白母親的用心,母親是要讓他記住並做到一生忠於國家,熱愛民族,盡自己的全力去報效國家和人民。
嶽飛轉過身跪在母親麵前,雙目含淚,顫聲說道:“兒謹遵母命。”
嶽母的苦心沒有白費,嶽飛用一生的行動來實踐了這四個字。
不久,嶽飛再次踏上了從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