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鬱達夫幼小的時候,陪伴他的隻有祖母單調、蒼涼的念經聲,由此他漸漸形成了孤僻、自卑的性格。
1896年,甲午戰爭爆發的第三年。大清帝國近三百年的統治進入了尾聲。強鄰入侵,民生凋敝,政治腐敗,國運衰微。中華民族被籠罩在恥辱和災難之中。
這一年的12月7日,即清光緒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三,鬱達夫出生在浙江省富陽縣城裏。富陽是一座文化古城,秦朝即已建縣,時稱富春縣,宋朝始定稱今名。這裏土地肥沃,人口稠密,物產豐富,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富陽縣城東去杭州八十餘裏,西距桐廬近百裏,地處水陸要衝。它三麵環山,城南則是一碧如洗的富春江,奇山異水,風景秀麗。山明水秀的自然勝景使年幼的鬱達夫從小在心靈上獲得了美的熏陶。
鬱達夫原名文,字達夫,小名蔭生。他是鬱家的幼子,長兄鬱華,字曼陀;二兄鬱浩,字養吾;姐姐鬱鳳珍。鬱家是世代書香門第,太平天國以後逐漸衰落,到鬱達夫出生的時候,已淪落到破落鄉紳的地步,家產僅為一座舊式三開間的小樓和六畝薄田。父親鬱企曾,做過塾師和中醫,後又曾在縣衙門任職,做過文房司書和稅務員之類的工作。在鬱達夫三歲那年,父親因不堪生活的重壓,積勞成疾,離開人世,終年三十八歲。父親的去世,使原本處於窘迫境狀的鬱家雪上加霜,孤兒寡母從此飽受生活的磨難。母親獨自挑起了沉重的生活擔子,經常奔波在外。六歲的姐姐不得不送給人家做童養媳。鬱達夫過早地嚐到了人世間的辛酸。多年以後他回憶童年生活時,仍心有餘悸地說:“我所經驗到的最初的感覺,便是饑餓。”
家庭的不幸在鬱達夫幼小的心田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母親常常不在家,兩個兄長都在離家很遠的私塾讀書,隻有老邁的吃齋禮佛的祖母陪伴著他。在陰暗、空寂的房子裏,時而傳出老祖母單調、蒼涼的念經聲。這使年幼的鬱達夫倍感寂寞。有時,趁著祖母念經,他悄悄地溜出家門,走到江邊,呆呆地看著江上穿梭來往的帆船,或者出神地眺望對岸的煙樹青山。他暗暗感歎:“這世界真大呀!那寬廣的水麵!那澄碧的天空!那些上下的船隻,究竟是從哪裏來,上哪裏去的呢?”他盼望著自己快快長大。童年時孤獨、寂寞的生活使他漸漸形成了孤僻、自卑、內向的性格。
翠花和阿千是鬱達夫童年的小夥伴,鬱達夫從他們那裏感受到了生活的溫暖和快樂。翠花在鬱家做使喚丫頭,雖然隻比鬱達夫大幾歲,但她聰慧能幹,善解人意,懂得嗬護他。一天中午,鬱達夫站在花壇邊的石階上看大缸裏的金魚,正午的陽光直射缸底,金魚和水藻構成了一幅奇妙的圖景。鬱達夫趴在缸邊上,看得出了神,一不小心,頭栽了進去。他在水裏亂踢亂舞,很快失去了知覺。等他醒過來,已到了夜裏。他一睜開眼,便看到翠花紅腫雙眼依偎著他,目光呆滯。翠花見到他醒來,激動地一把抱住他,喜悅的淚水奪眶而出。在童年灰色的日子裏,翠花給了鬱達夫許多溫暖和關懷。
阿千則是鬱達夫的一位小鄰居。這個年紀隻比他大一歲的男孩見識廣,經曆多,會幹各種各樣的活,富有冒險精神。他成為鬱達夫崇拜的小英雄。一個春天的早晨,鬱達夫趁祖母和母親都不在家,跟著阿千一口氣跑出了縣城,進行平生第一次冒險。他倆爬上盤龍山,在亂石草木中穿行。阿千見鬱達夫累了,讓他坐在大石頭上休息,自己唱著戲砍柴采野果去了。鬱達夫沐浴著溫暖的春陽,眺望著山下寬闊的大江和遠處澄碧的天空,心裏莫名其妙地起了一種渴望和愁思。他渴望坐上大船去遠方,恍惚覺得來到一個不相識的地方,在那裏自由自在地生活。他忽而又起了對鄉井的離愁。他在那塊半山的大石頭上做了一連串的白日夢,直到阿千背了一捆柴草,捧了一包刺莓、映山紅、烏米飯之類的野果回到他身邊。這次冒險經曆給了鬱達夫很大的刺激,他真切地感受到外麵世界的廣闊和生活的新奇。事後,有人問他:“你大了,打算去做些什麼?”他毫不遲疑地回答:“我願意去砍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