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數日,孔子、南宮等出入王室廟堂,考察禮製禮儀,老子經常陪伴他們,隨時解難釋疑,討論問題。孔子眼界大開,感慨萬千,一會兒讚美說:“大周王朝借鑒夏商兩代,典章製度多麼完美呀!我擁護周朝的典製!”一會兒又歎息道:“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製,其損益是可以知道的;周朝繼承了商朝的禮製,其損益也是可以知道的。現在周朝衰落了,如果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再過一百代,其禮製之損益變動也可以推知的。”想到那些敗壞禮製的昏君亂臣和狗苟蠅營的鬥筲之徒,孔子憤憤不平,忍不住指名道姓予以抨擊斥罵。老子默默聽著,越發覺得這個年輕人非同凡響,可惜生不逢時:當此混亂無道之世,如此鋒芒畢露,不僅難申其誌,更且難保性命。他深為孔子擔心,準備再好好教誨他幾句。過了幾天,孔子來向老子告辭,說是馬上就要東返魯國了,老子握住孔子的手,語重心長地說:
“我聽說富貴者送別友人時贈給錢財,仁德者送別友人時贈給嘉言。我沒本事弄到富貴,隻好冒用仁人之名,臨別送給你幾句話吧!這就是:“聰明敏銳、洞察入微而常麵臨死亡威脅者,是因為他好議論別人之非;博學善辯、才高誌大而常身遭不測之災者,是因為他好揭露別人之惡。做人子女的,在父母麵前不要突出自己;做人臣下的,在君主麵前不要顯示自己。請你牢記了。”
孔子唯唯連聲,感激涕零,與老子依依惜別,率眾登車東去。從此,他道德學問大長,弟子也與日俱增,逐漸名聞四方。
公元前520年,周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大內戰。這年4月,周景王卒,周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旬為敬王。這次內戰達五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由於老子地位的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變,由守禮轉向反禮。老子由於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棲留各國。後來,老子西行到秦國。
老子經過函穀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知道他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不知所終。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上下篇,後來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因為這本書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的原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後人作了許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以及清朝魏源的《老子本義》。現在我們就通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2.“道”——天地萬物的本源
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誌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而天帝是有意誌的,能喜怒哀樂,它不僅是天上的主宰,也是天地和人間的主宰,人間的帝王是由它派來統治的。因此人們都對天帝存在著敬畏的心情。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麵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
老子否認天帝的存在,提出了一個“道”來作為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說,道是在天帝之前就已經有了的。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這就是說,“道”由自身即存在,完全無待於其他事物,所以“道”是無限的。因此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親。
老子認為,宇宙乃一大環,充滿著運動的一氣,所以大至無量的星係,小至無內的光子,以及山河大地,草木禽獸,盡是環中的氣化。這就是老子的氣化的宇宙觀。這樣遂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的和唯心論的基礎。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意義,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於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後來的哲學家把它發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