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其人與著作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裏人。“老子”是人們對他的稱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關於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曆來有爭論。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少年時代的老子,勤奮好學,閱讀了各種古典書籍,懂得了很多道理。而且遇事好動腦筋,好提出疑問,肯往深處想,所以他很快便成為當地一個小有名氣的人,受到人們的尊敬。
老子善於從大自然和實際生活中學習。有一個老子買牡丹根苗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有一年春天,村裏來了一個賣牡丹根苗的人,那人很會誇自己賣的牡丹,於是老子就買了一棵,可結果什麼花也沒開。少年老子仔細一瞧,買回來的根本不是牡丹,而是和牡丹表麵有點相像的一種野生植物,老子知道這次上了當。第二年春天,村裏又來了一個賣牡丹根苗的。今年這個,一是一,二是二,賣的是真牡丹。老子把這個意思用“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個字來形容。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的老師感到老子不光天資聰明,而且好學多思,認為除了繼續教他禮儀知識外,還應進一步啟發他懂得更深的大道理。
老子20歲以後,就到京城守藏室管理圖書文獻。在這裏老子有了充裕的時間和寬鬆的環境可以博覽群書,他如饑似渴地拚命閱讀,孜孜不倦地刻苦鑽研,逐漸成為京城乃至各諸侯國都知名的大學問家。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曆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於掌故,熟於禮製,不僅有豐富的曆史知識,並有廣泛的初步的自然科學的知識。相傳公元前522年,孔子曾經到周朝的京城洛陽,參觀曆史文物。他聞老子大名,在洛陽拜訪過老子。
這一天,老子在家休息。弟子柏矩、庚桑楚、陽子居侍坐。聆聽他講道論德的妙言:“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弟子們一時莫名其妙,剛要請教,卻見門童來報:“有魯國客人孔某等求見。”老子示意有請,隨即起身相迎。兩位客人走進庭院,一位三十出頭,身材特別高大魁偉,麵目卻是一派溫文爾雅;另一位是個後生,麵如冠月,蘊藉俊逸。二人施禮,高個子說:“晚輩孔丘拜見老先生。”又指指後生說:“這位是我學生南宮敬叔。”老子還禮,將他們引入客廳坐定。南宮說:“,敝國大夫孟僖子病逝前囑咐兒子孟孫何忌說:‘孔丘是聖人商湯王的後代,祖上在宋國身居高位而能恭謹自律。我聽說聖人後代雖然不一定都做國君,卻必定會有德才超群而顯達於世的。如今孔丘年輕好禮,他就是德才超群而將名顯於世的人吧!我快死了,你一定要拜孔丘為師。’”
老子覺得眼前這個血氣方剛、身富力強的山東大漢是自己平生從未見過的經天緯地之才,其學問遠遠超過了他的同齡人,但陽剛之氣過盛,理想之火太旺,需要要給他壓壓火,降降溫,於是睜大眼睛,朗聲說道:“你剛才稱頌的那些先王古聖,現在全都不在我們這個世上了,連骨頭也該早已朽化成土啦!隻有他們的那些言論留傳至今,而人卻是不能死而複生的。君子為人在世,遇上明君可以去做官從政,乘車上朝;碰不上明君則不妨隱居鄉野,我行我素。我聽說精明的商人,財寶滿室卻能深藏不露,看樣子好像一無所有;真正的君子,盛德充體卻能謙虛自抑,看樣子仿佛愚鈍不智。希望你去掉年輕人那種驕狂豪氣和過多的欲望,也不要那些高傲姿態和神氣麵色,拋棄根本不能實現的理想和過高的誌向,因為所有這些對你都沒有什麼好處,我想告訴你的,大概也就是這幾句老生常談罷了。”
老子說罷,又眯縫起眼睛來。
孔丘仿佛大熱天涼水澆頭,頓覺渾身清爽,連忙起身揖謝:“孔丘謹受教。”他和南宮又向老子請教了幾個關於周禮的問題,然後告辭。
當時隨孔丘前來王都的還有他的另外幾個弟子,他們留在客舍中。孔丘、南宮回來後,他們搶著問:“老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呀?”孔丘坐下來神色莊重地說:“鳥,我知道它會飛;魚,我知道它會遊;獸,我知道它會跑。會在地上跑的,可以用網罩住它;會在水裏遊的,可以用線鉤釣上它;會在空中飛的,可以用箭射下它。可是對於龍,我就不知道怎麼辦了。神龍乘風雲而上天,人們連看清它的頭尾也難乎其難。今天我拜見老子,覺得他老人家好像就是一條神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