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收徒講學

孟子大約在二十歲以後,收徒講學,宣揚儒家學說。孟子先後後招收的弟子有幾百人,得意的門生有七個:樂正子、萬章、公孫醜、公都子、屋廬子、陳臻、充虞。這七人中最受孟子讚賞的是樂正子。

孟子把傳授知識,看成是人生的樂趣之一。他說過這樣的話:“君子有三種樂趣,父母都健康,兄弟沒有災禍,是第一種樂趣;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是第二種樂趣;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材而對他們進行教育,是第三種樂趣。”

孟子很重視人才的選擇和培養,他曾打比方說:“假如有一位園藝家,他放棄對梧桐和梓樹的栽培,而去培養酸棗荊棘,那就是一位很糟糕的園藝家。”孟子說過一句名言:“心之官則思”,他用這句話來開導學生,要開動腦筋思考問題,他認為多想出智慧。他曾經對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叫做秋的人,是全國下圍棋的名手。他同時教兩個人下棋,一個是精力集中,靜心聽講,刻苦鑽研;另一個呢,心不在焉,雖然耳朵聽著,而心裏卻在盤算著,有隻天鵝快要飛來,計劃著如何拿弓箭去射它。結果,第二個學生的成績不如第一個學生好,因為第一個學生能“專心致誌”。

孟子十分注意啟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在回答學生公孫醜的提問時,講了這樣一段話;“高明的工匠不會因為拙劣的徒工而改變或者廢棄規矩,善於射箭的羿,也不會因為拙劣的射手變更拉滿弓的標準。教導別人要象射手那樣,拉滿了弓,卻不把箭發射出去,隻作出躍躍欲試的樣子。他站在道路之中,有能力的便跟隨著來。”孟子又以登山、看海來進一步啟發學生,對自己要高標準、嚴要求。他說:“孔子登上了東山,便覺得魯國小了;後來登上了泰山,便覺得天下也不大了。所以看過海洋的人,再看到別的水,便不足為奇了。”

孟子教導學生對待學習,必須持之以恒,反對急於求成。有一次,他在回答學生徐辟提出孔子為什麼那樣讚歎水的問題時,開導學生說:“孔子讚歎水,因為它有源頭啊!有源頭的泉水滾滾流來,彙成大河,晝夜不停,直奔大海,怎能不叫人感慨呢?

假如水沒有源頭,在七、八月間雨水多時,大小河渠都滿了,但是當大雨過後,不是很快就又幹枯了嗎?再拿農民來說吧,挖井必須見到泉水,才能使井水源源不竭。如果挖井挖到六、七丈深,還沒見泉水就不繼續往下挖了,那就是一隻廢井。五穀是莊稼中的好品種,假如不能使它成熟,反而不及稗子。”

還有一次,孟子給學生講了一個“揠苗助長”的故事:宋國有個急性子的農民,他起早貪黑地耕作,但總覺得田裏的禾苗長很很慢。有一天,這個農民把田裏的禾苗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了一點。回到家裏,他高興地對兒子說:“今天,真把我累壞了。我費了很大力氣,讓禾苗都長高了。”他兒子一聽,覺得不對頭,趕快跑到田裏一看,糟了,禾苗全都枯幹了!

孟子重視對人材的培養,注意因材施教,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主張學習要專心致誌、持之以恒、循序漸進。這些寶貴的教學經驗,是值得我們借鑒和繼承的。

3.仁政王道民貴君輕

孟子在四十二歲以前,主要的活動是收徒講學。四十二歲以後即周遊列國,跑遍鄒、滕、魏、宋、齊、魯等國。宣揚仁政學說。儒家學說主要是宣揚禮樂與仁義。孟子把孔子的仁學運用到政治生活中去,繼承和發展了儒家學說,成為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為了維護和鞏固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權。緩和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他在政治上,提出“效法堯舜先王”,“省刑罰”;在經濟上,提出恢複西周的“井田製”,“薄賦斂”;在軍事上,提出“仁者無敵”,“得道多助”;在教化工,主張“修其孝悌忠信”,在哲學上,提出“性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