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1 / 3)

多年來,主流電視媒體在借鑒其他媒介經驗、認識和總結自己實踐的過程中,形成了對電視評論的一些基本認識,認為電視評論是旗幟,旗幟就是方向;如果說評論是“旗幟”的話,那麼,評論員就是“旗手”。電視評論是聲音,下傳黨和政府的聲音,上達百姓民意。電視評論是靈魂,是電視台立場、觀點、意見的代表。電視評論是炮彈,報道加上評論,增強了新聞的力量,猶如重磅炮彈,爆炸後會產生轟動效應;也像鼓風機,加大了新聞事實的火候。

對電視評論的認識,涉及題材的選擇。

一、電視評論(述評)的題材

電視評論是對社會現實生活進行理性思考後發表的意見、觀點和看法,它麵對的是社會的方方麵麵和林林總總的問題,因此,它的題材十分廣泛。根據內容,可把評論分為政治評論、經濟評論、社會評論、文教評論等。

(一)電視新聞述評的選題要求

世界上的新聞是層出不窮的,其中有價值的事實是新聞的選題,進而可以成為新聞。但是,成為新聞的事實不一定能成為述評的選題。隻有那些有代表性的、比較典型的、有感而發的、在記者或觀眾心目中具有相當分量的新聞事實才可以成為述評的選題。

1選題要著眼於黨和政府工作的大局,服務於中心工作

國家在江西、福建、浙江等省進行林業改革試點,承包山地,調動林民的種樹積極性。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證”發放到林民手裏時,一位林民非常激動,當眾哭泣。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2006年8月23日CCTV1《焦點訪談》)

這期述評的選題是有關國家林業改革的宏觀主題。林業改革之前,林民是這樣說的:“我山我不能種,我樹我不能砍,我砍我不能賣,我賣我不能得。”林地林民的收入很少,江西省奉新縣一林民的女兒黃曉燕兩年前考入江西師範大學,接到錄取通知書時,惆悵而哭泣,因為沒有錢繳學費,最後借了8000元還是上了學。林業承包兩年後,狀況大變。2005年,她家收入3萬元,買了彩電、摩托車、手機……

林權製度改革,按土地承包法承包山地,保持政策的連續性,林民貸款投資造林,效果明顯。福建、江西很多林民減負增收,蓋起了新房子。

林業總局局長賈治邦說:林業製度的改革,是對山地的一次調整,目的在於調動林民的植樹積極性。中國有18億畝農田、43億畝林地,潛力很大。

主持人(敬一丹):……林權製度改革,將對農村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節目通過福建、江西等省林業改革的試點的報道,闡述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不變,並將進一步深化農村的改革,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繼續為農民減負增收,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選題以點見麵,由此及彼,從眼前見長遠,緊緊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新政策的製定、新法規的頒布,進行電視評論(述評),服務於全國的大局。

2008年,國務院頒布了林田承包的法規,國務院主要領導親自到江西林區視察、調研。2006年,《焦點訪談》就做了關於林田承包電視評論,足見是有前瞻性的。

2選題要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要有針對性

在中國農村,家裏死了老人,總是會有喪事活動的。但是,一邊是葬禮,一邊是脫衣舞,就格格不入,有悖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文明禮儀,大有離經叛道之過。

“喪事上跳起脫衣舞”

(2006年8月21日CCTV1《焦點訪談》)

節目報道的是江蘇省連雲港市溫泉鎮一位老人去世後,家裏人設靈堂,同時請來兩個“表演”班子,唱歌、跳舞,連唱帶跳,跳中有挑逗動作,脫上衣,脫褲子,脫得一絲不掛……脫衣跳者,每天可以掙200元,班主一次可以收入1000元。

喪事上為什麼跳起脫衣舞?

村民說:

講麵子,有麵子,表示後代人丁興旺。

村上的人如何看這個事情?

村民發表了如下意見:

班主用刺激的表演,招攬群眾,目的是搞錢,金錢在驅動。

莫名其妙,難以理解,難以接受。

破壞了風氣,破壞了傳統。實際上是對死者的不敬。

政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管,不作為,放任自流。

在中國,跳脫衣舞源於城市,但已向農村蔓延,此風不可長呀!選題來自農村,來自基層,來自生活。這種情況,不僅連雲港有,其他地方也有,發表這樣的評論,顯然具有鮮明的針對性。

這期節目播出後,引起了公安部、江蘇省的重視,有關部門連夜召開會議,研究如何加強農村治安管理,淨化社會空氣的問題。對連雲港市溫泉鎮在喪事上舉辦脫衣舞的4名直接責任人進行拘留,有關人員受到處罰。對此,《焦點訪談》欄目於節目播出後的第四天作了反饋報道。

3選題要考慮社會效果

電視新聞述評性節目在群眾的心目中,是有一定的權威和引導作用的,節目的影響力也比較大,黨政機關和各級領導都十分重視。要幫忙,不要添亂,這是考慮社會效果的基本原則。要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反映群眾的正確呼聲,發揮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要揭露、鞭撻腐敗現象、違法亂紀和其他不正之風。也要善意地批評黨政有關部門工作中的失誤,引起決策者的注意和重視,防止類似現象的再度發生,避免一些事情過後的負麵影響。凡此等等,節目製作者都要注意播出後的社會效果。

“沉重的門票”

(2006年8月22日CCTV1《焦點訪談》)

述評的是甘肅省定西市漳縣政府不認真考慮縣裏的實際情況,搞了一場有大腕明星參加的文藝演唱會。這個縣山清水秀,風景美麗,空氣潔淨,民風淳樸。但是,它是全國有名的貧困縣,一年的財政收入隻有1380萬元上下;到21世紀初,部分農民還沒有完全解決溫飽問題;在外地,時常可以見到這個縣討要的老人、婦女和孩子。在縣政府的辦公大樓上,掛著醒目的標語:“為民務實清廉”。這個縣的領導出於擴大影響、招商引資、開發旅遊的思路,沒有充分考慮本縣的財力,邀請明星大腕,舉辦演唱會。沒有資金怎麼辦?於是決定:組織縣裏幹部職工和縣一中師生參加並且必須購票,共同完成100萬元的門票收入。要求縣裏的幹部職工一人買一張票,票價每張118元;縣一中購票300張,121位老師一人一張票,每張118元;剩餘的票一個班認購15張,湊夠為止,每張48元。學生因困難不願買,學校說是上麵壓下來的,無奈之下,便采取抓鬮的辦法,誰抓上誰買。

小鳴是高中某班的學生,此次抓上了鬮。

“48元是我兩三個月的菜錢。”(小鳴)

“我買不起。”(農民)

“一年財政收入才1380萬,要飯財政。”(縣組織部長)

“辦什麼事情僅僅出於美好的願望不行,還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量力而行,不要給幹部群眾增加負擔。像漳縣這樣的演唱會,還是不搞為好!”(主持人翟樹傑)

這期節目表達了群眾的正當意見,也給其他地方好大喜功的領導提了個醒,避免勞民傷財的事情再度發生,無疑,它會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

4選題要廣泛多樣

在信息社會,新聞麵對的是整個世界,選題無所不包。同樣,電視新聞評論的題材也應該在大千世界中選取,既要關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科技的,又要關注民間的、自然的。讓新聞評論與豐富多彩、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協調一致,讓受眾透過新聞評論這個窗口,觀望社會世態,體會人生百味,享受精彩,領略時代的變遷,提高對事物的見解。這樣,就決定了電視新聞評論題材的廣泛多樣性。

“新技術扮靚新媒體”

這期節目說的是移動電視成為21世紀的“寵兒”,車載電視、手機電視將迅速普及。無線電技術“孕育”了廣播電視,新技術的發展改變“培養”了廣播電視。從此,電視的信息終端不僅是家庭的固定電視機,而且在移動的汽車上、火車上、輪船上、飛機上也可以接收到信號,連裝在口袋裏的手機都能看到正在播出的電視節目。新技術拓展了電視受眾接受信息的途徑,將更加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由此可見,電視新聞評論的題材不僅僅是社會的焦點、熱點、難點問題,也可以是其他領域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