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言論即新聞評論、時評政論,是新聞媒體上具有鮮明政治傾向和明確觀點態度的議論性文體。新聞言論是黨報、國家通訊社的強項。在主流電視媒體,言論同樣具有重要的地位。假如新聞是一盆火的話,那麼,言論就是鼓風機,讓火燒得更旺,火力更大,它是新聞的增強劑。
一、電視評論(述評)的端起
1980年7月12日,中央電視台創辦的《觀察與思考》欄目,是最早的電視述評,首次播出的題目是“北京居民為什麼吃菜難?”
1993年5月1日,中央電視台推出《東方時空》,這個欄目全長40分鍾,屬於新聞雜誌類,每天7點20分在CCTV1中首播。《東方時空》欄目中的首要板塊《焦點時刻》,對電視新聞與評論的結合進行了探索。它在報道中針砭時弊、褒貶是非,有鮮明的立場和觀點,在觀眾中引起熱烈的反響。這時候,雖然“電視新聞評論”仍未形成明確的理念及穩定清晰的節目形態,但是,反應快捷的電視新聞報道與個性鮮明的評論相結合的良好傳播效果已在《焦點時刻》中得到證實。《焦點時刻》完成了對“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初步探索,為趨於成熟的“電視新聞評論”的到來,打好了實踐與理論的雙重基礎。
改版後的《東方時空》設有言論性小欄目《麵對麵》。《麵對麵》作為言論性的小欄目,在風格上與其他節目有所不同,它以短小精悍的“快人快語”形式,圍繞節目整體或局部內容發表言論,以演播室為基本活動的空間,或由主持人單獨評論,或由嘉賓參與評說,或通報相關信息,或闡發精到議論,既獨立成篇,又與節目密不可分。《麵對麵》節目發揮了語言自由、形式靈活等特點,主持人又以其尖銳、深刻、生動的個性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同時也為電視新聞評論注入了人格化的傳播特性。
1993年10月,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心在《東方時空》節目組的基礎上成立了一個新的部門,稱“新聞評論部”。這一舉措,標誌著電視新聞評論工作開始在電視台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預示著“電視新聞評論”將成為中央電視台著力打造的新聞節目的旗幟型品種。
1994年4月1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在緊隨《新聞聯播》之後的晚間黃金時段19:38,推出了一檔融報道與評說於一體的全新欄目--《焦點訪談》,定位為“事實追蹤報道,新聞背景分析,社會熱點透視,大眾話題評說”,鮮明地打出了“電視新聞評論”已有理念上的深刻理解,並且在形式上較之《東方時空·焦點時刻》有了重大突破,完成了“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形態的基礎建設。《焦點訪談》這個欄目,很快便成為中國最廣為人知、擁有最多觀眾的電視新聞節目之一,它的收視率長期穩居在30%左右,也就是說,它擁有多達3億左右的觀眾。
《焦點訪談》是一檔以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為基礎、以旗幟鮮明的評論為特色、以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為基本功能的電視新聞欄目。它的誕生、成長和成功,標誌著中國電視新聞節目的大家族裏又多了一個重要成員,即“電視新聞評論”,同時也標誌著中國電視界對於電視新聞節目形態的又一輪探索取得成功。
從第一期節目開始,《焦點訪談》的基本節目樣式為“主持人在演播室的導語+新聞事實陳述+主持人演播室評論”。與《焦點時刻》相比,評論的內容占據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在具體操作上,選擇幾位資深記者出任,成為相對固定的主持人,使之成為節目的標識與符號,並且強調主持人的個性與思想,致力於把主持人培養成有思想、有見地、有獨立評論能力的評論員。組成以主持人為中心的專門小組,負責潤色定奪演播室的頭、尾評論詞,使之符合主持人個性化的語言風格,並且成為整個節目閃亮的地方,成為畫龍點睛之筆,避免評論語言上的粗糙和內容上的隨意。至此,“電視新聞評論”擁有了物化的形象和具體的格式,亦即明確而穩定的形態。
《焦點訪談》的製片人與主創人員在對現代傳播理念的獨特理解、對電視傳播特點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使電視新聞評論的述與評都呈現出了從主觀走向客觀的趨勢。
(一)上海電視台《新聞透視》
《新聞透視》欄目開辦於1987年7月5日。從第一期開播,《新聞透視》就在上海電視台自辦節目收視率中獨占鼇頭。1987年至1994年間,它將上海電視台的新聞節目收視率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新聞透視》播出的節目曾先後獲得首屆“中國新聞獎”等多個全國及上海優秀電視節目獎。
多年來,《新聞透視》已幾易其貌,欄目框架和定位都有所改變,但仍有一些特點是貫穿始終的。其一,表達上新聞與言論緊密結合;其二,選題上非常接近上海百姓;其三,媒介介入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