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京電視台《今日話題》
《今日話題》創辦於1995年10月1日,集新聞深度報道和評論於一體,在北京電視台新聞類節目中處於龍頭位置。凡是百姓關注的、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具有普遍性和啟示意義的、既有新聞價值又有評論價值的新聞事實或新聞現象,都可以成為節目的述評對象。
《今日話題》也具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其一,鮮明的評論色彩和思辨深度;其二,貼近、貼近、再貼近的大眾意識;其三,大選題用於大手筆、大製作。
三、電視評論(述評)的特點
中國電視新聞言論(評論)節目,晚於報紙、廣播評論,從模仿報紙、廣播的評論開始,中國電視評論,經過創建《觀察與思考》、《觀察思考》、《焦點訪談》、《新聞透視》、《今日話題》等的欄目摸索,到1992年以後,終於開辟了具有電視特色的評論節目。包括電視講話、論壇、短評以及述評結合等多種類型,它的特點與電視媒介獨特的傳播個性和傳播方法有著密切的聯係。電視新聞言論(評論)不同於僅靠文字符號傳播的報刊評論,也不同於隻靠聲音符號傳播的廣播評論,而是綜合運用畫麵、音響、屏幕文字和解說、論述性語言等多種傳播手段的聲畫合一、視聽結合的新聞評論,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形象化的政論”。由此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點。
(一)融“評”於“述”,“述”中夾“評”,用事實說話
在“主持人在演播室播出的導語+新聞事實陳述+主持人在演播室評論”的基礎結構中,主觀性的意見表達(主持人演播室評論)隻占節目的一小部分(總時長13分鍾,演播室頭尾約占2分鍾),新聞事實陳述部分卻占到了10分鍾左右。由此可見,《焦點訪談》以及地方電視台開辦的新聞評論欄目的評論,都重視事實依據,都是在事實的基礎上發表評論。在不少調查性報道和披露性報道中,調查和披露的過程本身就是展示觀點和立場的過程,調查的事實就是為論點服務的論據,無需再加評論已可獨立構成節目,也就是說,用“事實”直接完成了“說話”(評論)的任務。
(二)評論對象直觀
電視較之其他新聞媒介,最大的傳播優勢除了快捷,就是直觀形象。
電視新聞評論可以用電視特有的聲畫符號,用客觀紀實的手法,將事情發生、發展的過程,原原本本地呈現在觀眾的眼前,讓人如同親曆其境、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讓人真正體會到什麼叫事實勝於雄辯。另外,電視業可以用其獨特的蒙太奇思維,形象地傳達傳播者的評論意圖,而又不讓觀眾感到主觀和生硬。
(三)評論主體多元
《焦點訪談》曾經自定過這樣一條節目采編操作原則:“讓事實本身說話,讓過程說話,讓觀眾說話,讓權威說話。”這四個“說話”,反映了《焦點訪談》對於客觀化的追求,它試圖通過與公眾分享話語權,通過評論主體的多元化來達到評論客觀化的目的。在《焦點訪談》和其他評論節目中,“評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並不專指記者或主持人個人意見的表達,而是廣泛的公眾意見的集合表達。評論主體的多元化,改變了新聞媒體“一言堂”式的話語霸權狀態,使得電視新聞評論有了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因而也擁有了更加強有力的社會幹預能力。
從1998年開始,《焦點訪談》的定位語從原來的“事實追蹤報道,新聞背景分析,社會熱點透視,大眾話題評說”變成了簡簡單單五個字:“用事實說話”,強調電視的評論是用事實來評論,而不是像報紙、廣播的社論那樣采用包含論點、論據、論證的純議論的文體。它以報道和評論的結合,通過不同方式在不同層麵上的組合和交融,為電視傳播找到了一種恰當的方式來表達對事態的關注,同時滿足了公眾對於客觀報道及主觀見解的需要,起到了既傳遞信息、又釋疑解惑的作用,進而產生了幹預社會進程、引導社會發展方向的傳播效果。
《焦點訪談》和其他評論欄目,注意發揮了電視形象化的特點,探出了一條用電視手段和電視特色發表新聞述評的道路,使評論成為每日固定的節目,這對中國電視來說,在述評融合上進行了大膽的實踐,是具有突破性的、開創性的、示範性的探索。在這類述評性節目中,記者、主持人在現場以報道者的身份,向觀眾展示所見所聞;也可以以評論者的身份,對新聞事實加以評述,表明自己的立場、觀點和態度。它往往是從事實出發,由事及理,以理評事,事理結合,最後歸並到理性的結論上,即表明的立場、觀點、態度上,以此與報紙、廣播、通訊社的評論,在內容上、語言上、形式上、風格上形成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