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四章(1 / 3)

一、電視專題報道

電視專題報道和電視專訪都是以某一新聞事實為中心的深度報道形式。它們是電視新聞長度的延伸,也是電視新聞品種上的延伸,同時是內容上的深化。但兩者又各有所側重:電視專題報道側重於新聞事實的發生、發展過程。而電視專訪則側重於追蹤采訪新聞事件的當事人或有關人物,側重於某一事物的詳盡情況或對某一事物的看法。

電視專題報道和電視專訪一般都在消息發布之後播出。我國黨和政府召開的重要會議和活動、重大的事件、新聞人物,大都首先在新聞中報道,然後在節目中播出專題報道或專訪,寫作時要補充、延伸、深入消息報道的新聞事件。但是在寫作上也各有不同的要求。

(一)結構方式各有側重

專題報道要求以新近發生的事實為主體,展示事件的原貌。因此注重事件的過程性,一般強調結構的時間順序。結構的順時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表現。

1按采訪路線結構

這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結構方式。記者的采訪路線就是一條線索,有先有後,有近有遠,有詳有略,有采訪的順序性,靠這條線索結構全片,往往代表采訪的思路和節目的框架。如《重走長征路》、《話說長江》、《新絲綢之路》等。

2按時間順序結構

這種結構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順序組成。這個事件是指記者介入進來的時間,在電視專題節目中,很難把介入之前的內容容納進去。凡是參與了其中的活動,都可以將采訪、拍攝來的素材,按時間順序編輯進去。如《跟著聖火看中國》、《奧運聖火在黑龍江傳遞》等。

3按事件發展順序結構

這種結構是指以事件自己發展的邏輯為順序,自身的發展其實也跟時間順序相吻合。當然,事件的發展、變化製約著時間的長短,隨著事件的結束,時間(事件的周期)也會終結。如《北京奧運會落下帷幕》、《青藏鐵路全線貫通》等。

4按思想線索結構

這種結構就是以主題或者以思想為線索貫穿全片。這種結構方式對素材要重新組織安排,不追求事物表麵的形式的完整性,而是以思想為脈絡,按邏輯層次進行組織和構建。這種專題報道不是要報道一件事物發展起來的起承轉合,而是要報道一種思想的起承轉合。如《住房見聞錄》、《拉薩新貌》等。

5時空交錯結構

這種結構又稱“複合結構”、“立體結構”。它完全打破了正常時空的連續性和順序性,而是將時空交錯,把古今中外的材料同時納入到一個節目中,以內在的思維邏輯貫通起來。如《改革衝擊著女人》、《中華崛起》等。

電視專訪的采訪對象是人,采訪的對象通常是一個,空間通常限定在一個具體的場合裏。它的結構通常是以采訪問題的順序去編輯畫麵、寫作文字。因此這種專訪的結構強調采訪的思路和問題的次序。

(二)表現方式各有側重

電視專題報道對新聞事件的報道,是以現場進行中的畫麵作為背景襯托的,在展現時間原貌的過程中,就少不了解說對畫麵的補足。有時也加入一些同期聲講話,但當遇到人物大段講話時,也要用解說加以概括,寫作時要交代清楚。例如專題報道《遍地英雄遍地歌》展現了揚州市幾十萬幹群和部隊官兵1991年抗洪鬥爭中的英雄群像。報道緊緊盯住抗洪的典型事件和場麵,向觀眾提供了聲畫兼備的真實的現場感。其中隻是在必要的地方,穿插幾段同期聲采訪,畫龍點睛地介紹抗洪模範人物的思想品質,用以加強報道的深度和力度。

而電視專訪主要通過人物訪談來結構全片,因此大量運用同期聲講話,解說的分量反而退居其次,同期聲成為主要的敘事聲音。例如獲獎係列片《中國母親》第一集“心中的母親”,全片分為四段:少年兒童心中的母親、青年人心中的母親、中年人心中的母親、老年人心中的母親!用音樂轉場。每段中采訪若幹人,每人說一個母親的故事。完全運用電視同期講話,一句解說也沒有,同期聲擔負起敘事的任務。

下麵這篇報道,就是按思想線索結構,兼有采訪路線結構形式的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2008清明節

今日清明文明祭奠成風尚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以文明的方式來祭奠故人,寄托哀思。

千裏路阻不了思念的情,萬重山擋不住感恩的心。清明時節,貴州省黔東南州鎮遠縣青溪鎮河東村的鄉親們自發趕到四川和遼寧,到一個月前在當地森林大火中壯烈犧牲的成都軍區某部士官李乾波、張世勇兩位烈士的家鄉為英雄掃墓。

貴州省鎮遠縣清溪鎮下河村村民蘭青貴:他和我們兒子也是一樣大的,確實在我們心中太受感動,怎麼也不會忘記張世勇、李乾波對我們清溪做出這麼大的貢獻。

萬頃碧波,花草相隨,皚皚骨灰,與海同眠。在廈門鼓浪嶼近海上,141份骨灰在親人的見證下回歸自然。在天津海河北安橋親水平台,每天都有上千位市民到這裏乘船出海,將花瓣和骨灰撒向大海。武漢還開通了祭祀專航,讓市民能乘船臨江憑吊故人。

在河北、江西等地,人們用氣球與故去的親人進行天堂的“對話”。在沈陽市大東區高教社區,上百隻氣球同時飛向蔚藍的天空。人們企盼自己的思念能離親人更近些。在黑龍江佳木斯,中小學生們在氣球上貼上一張張小卡片,托氣球把要說的話帶到了天上去。

佳木斯市第七小學學生曲佳成:我在我的卡片上寫的是:安息吧,已故的親人,我在這裏生活得很好,你們不要擔心。

在雲南、新疆,植樹、放生、鮮花祭祀成為最普遍的祭祀方式;在北京、安徽,短信祭奠、網上祭祀成為人們寄托哀思的新時尚。在河北秦皇島,社區工作人員還專門為居民舉辦了網上祭掃培訓班。

秦皇島市燕山二社區居民張建平:網上的東西也都特別好,又有花,還有許願樹。我覺得這種方式非常文明。

“持一束鮮花去看他們,那些長眠在青鬆翠柏中的先烈……”

在山東臨沂沂河岸邊,在山西朔州市懷仁縣“懷想仁人”雕塑下,多種形式的詩歌誦讀會,寄托了人們對先賢誌士的哀思。在杭州,所有來到陵園祭祀的市民都會得到一根黃絲帶,它代表著感恩、思念、希望。

今天,廣大部隊官兵也紛紛來到駐地烈士陵園和革命紀念館祭奠英雄,重溫先烈遺誌。

二、電視新聞調查

電視新聞調查是就某一新聞事件,或群眾關注的社會問題、社會現象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是有分析解釋、有思辨的電視深度報道。

調查本來是人們認識事物、了解事物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被運用於各種新聞采訪活動,就被稱為“新聞調查”。這種方法被用於電視,就是“電視新聞調查”,成為一種新的電視文體。

電視新聞調查是一種較晚出現的電視文體。調查新聞學是美國新聞學流派之一。20世紀70年代因“水門事件”而在美國風行一時。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欄目,為中國電視新聞調查文體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特殊的貢獻。電視新聞調查作為一種電視文體,主要包括兩層意思:一是電視新聞調查是具有新聞性的一種電視文體;二是電視新聞調查又是具有調查性的一種電視文體。這種報道形式在電視中顯現出多種特點、多種風格、多種形式。

電視新聞調查的選題內容十分廣泛,可以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按選題的內容分類,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人物性調查”,就是圍繞一個人物進行采訪調查。二是“事件性調查”,大多是圍繞一個新聞事件進行調查采訪,有時也可能是由某一新聞事件引起的一連串問題的調查采訪。三是“主題性調查”,針對某種社會現象或某類社會問題而展開調查,強調對主題的發現和挖掘,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導向性。

假如從電視新聞調查的文體樣式上區分,可以分為三種。

1客觀調查式

客觀調查式指記者的調查不摻雜任何主觀因素和先入為主的印象,完全用事實說話,記者不作任何評論,讓觀眾自己去判斷。這種方式的難點在於透過現象看本質,善於發現掩蓋在現象背後的東西。例如河南電視台曾播出過對鄭州市的門牌號碼進行調查的係列節目,記者沒有一句評論,完全用客觀的方法調查了九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