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專題訪問
在現代新聞史上,人們本來是把專題訪問當作一種采訪方法,即獲取新聞或獨家新聞的手段。當代,專題訪問不僅是一種采訪方式,而且是一種新聞文體。它和常規的采訪和寫作相比,其特色在於選題的“專”和被采訪者的“單”。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這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雖然都在發生變化,但到今天為止,專題訪問仍然是一種專門的采訪和寫作方式。這裏需要強調的一點是,本世紀之初,它被電視廣泛使用以來,越發顯示出它適用的廣泛性和自身的獨特性。
什麼是專題訪問?為什麼這種新聞文體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專題訪問簡稱專訪,它是對知名人士(專家、學者、官方代表、藝術家等)、新聞人物、重要事件的具體參與者或具有見地的權威評論者以及對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等進行集中單一采訪的專門報道。
專訪,又稱訪問記,它從麵世的那天起,就受到了受眾的青睞,新聞記者對專訪也是情有獨鍾。
CCTV1的《高端訪問》、《麵對麵》,CCTV新聞的《新聞會客廳》,北京奧運會期間央視開辦的《榮譽殿堂》等欄目形式和內容,均屬於專題訪問。
追溯專題訪問的淵源,可以從訪問記談起。
1839年,《紐約先驅論壇報》創辦者貝內特首開記者單獨采訪總統的先例,並創立了問答式的記者訪問記。《紐約論壇報》創辦者格裏利因采訪摩門教主布林漢姆·揚而撰寫的專訪,名噪一時。隨後,他成為當時寫訪問記最出色的記者。
意大利女記者奧麗亞娜·法拉奇(1929年出生),對幾十位國家元首和政界要人,包括中國的鄧小平,進行了成功的訪問。她以寫《國際風雲人物》專訪著稱,被西方新聞界視為20世紀最著名的新聞工作者之一,有“世界第一女記者”之稱。她的成功,與采寫專訪是分不開的。
【小資料】
奧麗亞娜·法拉奇因患癌症於2006年9月16日去世,享年77歲。
--據意大利安莎社當日報道
在中國新聞史上,寫專訪的開路先鋒是黃遠生。在他之後的幾十年中,還有多篇出自名家之手的專訪或稱訪問記,載入了新聞史冊。
值得注意的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專題訪問作為一種獨立的新聞文體,在我國報刊界迅速崛起,蓬勃發展,且大有方興未艾之勢。《本報專訪》的專欄頻繁地出現在報刊上。更值得注意的是另一個媒體,電視對專訪的采訪方式和專訪的報道文體,不僅運用廣泛,而且走向成熟;專訪類的節目(欄目)更是迅速發展。
二、專題訪問的特征
每一種文體,都會在表現手法、內容、結構、語言、形態等方麵表現出獨有的特征。不然,就構不成一種獨立的文體,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就無法將自己同其他文體區別開來。那麼,專題訪問有何特征?
(一)題材單一訪題集中
專題訪問強調“專”,即非專不訪,訪專門人士、談專一事情、論專業問題;在采訪的安排上,也是專程去訪。這裏講的“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其一,“專”在采訪對象上。它是專門對“人”進行采訪的,而且是事先經過選擇的“特定的被訪問者”、“專門的采訪對象”。即便有的專訪是“記事”、“記言”,也是通過訪問與此有關的“特定的人”來完成的。而不是像其他采訪那樣,廣泛尋找采訪對象,“韓信用兵,多多益善”。
其二,“專”在內容上。即突出專題性,回答“特定的問題”;突出專一性,無論寫人、記事,還是記言,都不要求麵麵俱到,也不是材料越豐富越好,而是突出某一個問題或某一個側麵。訪問的題目要集中,所采訪的問題、側麵或題目是記者根據報道的需要,讀者的需要,專門選擇、確定的。
其三,“專”在獨家的角度上。專訪所選擇的訪問對象和所報道的內容,要跟媒體的定位、特色,報道的重點相吻合;題材的開挖角度、新聞背景或者特定的新聞價值,要與媒體的社會責任相匹配。當然,專訪最好是有獨家新聞價值的題材內容。
(二)胸有成竹預案在先
專題訪問強調的是“訪”,主要表現為一對一的個別采訪,它是由“訪問”脫胎而成的一種文體。
與其他新聞文體相比較,專題訪問更注重采訪手段,它所進行的是一種特殊的訪問,或稱正式訪問。正式訪問時,記者是有備而來的,事先懷著一個比較明確的、專門的采訪目的去接觸采訪對象。多數采訪是按預先準備好的既定方案或計劃進行的,而且一般來說,在正式的訪問開始之前,記者已完成了文體認定,也就是說,他很明確要製作一期電視專題訪問。而記者在進行其他采訪的時候,在多數情況下,行動之前並沒有明確的節目體裁意識,是在采訪的過程中或者結束後才根據所獲新聞素材,“以布裁衣”。但“專題訪問”是個例外,按衣索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