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訪問實錄原汁原味
專訪的內容是訪問活動的真實記錄,記者不大修飾雕琢。實錄包括正式訪問時的話題、現場氛圍,記者與被采訪者的交流以及交流問題的先後和場景等。也就是說,它的主要內容應該以被采訪者的原生態的談話內容為主,再穿插有關的現場情況、背景材料等連綴成篇。
一般來說,專題訪問有四個要素:被訪者、記者、訪問題目、采訪的現場。
與其他新聞文體不同的是,專題訪問通過上述要素更著力於營造一種記者、被訪者、觀眾三方同在的時空效果,以盡量實現觀眾與被訪者的“近距離接觸,近距離交流”,以此增加專題訪問的真實感。
(四)記者在場第一人稱
專題訪問一定是記者直接出場,以第一人稱的角度製作節目。
專訪時,記者必須坐鎮采訪第一線,“赤膊上陣”,直接與被采訪者打交道,以見證人的身份把觀眾帶入現場。專訪中,記者是不可缺少的一個要素,他代表觀眾向被訪者提問。與其他新聞文體相比,在專訪中記者更加主動,主觀色彩比較鮮明。從某種意義上說,他處於主角的地位,起著引領和控製節奏,把握問題的詳略與采訪過程長短的作用。
(五)鏡頭組合一問一答
專題訪問的鏡頭組合比較簡單,主要是問答的形式。它是訪問活動的實錄,所以選擇問答體為主要形式是順理成章的。問答的方式便於采訪,沿著事先策劃的主線,一問一答,很少出現節外生枝的事情。問答的形式也便於畫麵編輯,隻要把當時拍攝的素材,按照先後順序加以整理,就很可能變成一期結構簡單的專訪節目。
三、專題訪問的類型(按內容分類)
專題訪問的類型,主要指某一節目按內容進行的分類,不同內容的節目具有不同的報道特色與報道價值。
按照內容的不同,專題訪問主要分為以報道人物為主的人物專訪、以報道某一問題為主的事件專訪兩種類型。
(一)記人為主的人物專訪
顧名思義,人物專訪是對一個“特定人物”的正式訪問,是專門報道這個被采訪的對象。這是比較常見、也很受觀眾關注的一種專訪。
對於人物專訪來說,被采訪者的選擇是否準確,對采製節目的成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與人物消息相比,人物專訪更強調被采訪者的重要性、顯著性、新聞性或者現實針對性。因此,所選擇的報道對象應該是當前受眾所關注的新聞人物;所關注的新聞事件或熱點問題中的關鍵人物;受眾感興趣的、有某種特定新聞背景的人物;其他社會知名人士和政界要務。
1998年春天,全國人大進行換屆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的政府。一時間,走馬上任的國務院各部部長成為新聞人物。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對他們逐一進行了訪問,組成了係列專題言方向,及時滿足了受眾對這些“新麵孔”的好奇與關注。內閣部長們和各省省長們的個人背景、大體經曆、性格愛好、外貌形象、工作特點以及他們將來如何對待這份新的工作,都成了新聞的看點。於是,中央電視台出現了兩個係列的人物專訪,《部長訪談錄》和《省長訪談錄》。
新聞人物與新聞事件或熱點問題中的關鍵人物有時候是很難截然分開的。因為新聞事件造就新聞人物,新聞人物離不開新聞事件。
同樣,2003年11月,中國國家女子排球隊在日本舉行的第九屆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上,又一次將女排久違了的世界冠軍的金杯捧在自己懷裏的時候,主教練陳忠和就成了熱點問題的焦點人物,無獨有偶,中央電視台照樣做了一期關於女排奪冠的人物專訪,專訪的對象就是陳忠和。
相繼,2008年8月,北京奧運會結束後,獲得金牌的運動員成為各級電視台做人物專訪的上好題材。
(二)記事為主的“事情專訪”(或曰“問題專訪”、“意見專訪”、“言論專訪”、“學術專訪”)
這種類型的專訪是記者帶著社會生活和實際工作中的問題,或者是人們共同關心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所做的專題采訪,請有關人士加以解答。
與人物專訪相比,“問題或意見專訪”雖然也是對人的訪問,但落墨的重點不是寫人,而是記言,即不必著意刻畫或表現被采訪者本人,節目的重點在於記錄與傳達被采訪者對特定問題的見解、意見、觀點、主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