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章(3 / 3)

這類專訪在選擇被采訪者時,也與人物專訪的出發點有所不同,這個人物不一定是新聞人物,也不一定與新聞事件有關,但必須是某個方麵的“權威人士”,在某些問題上有發言權的代表人物,或是在受眾中有影響力的人士。

“問題或意見專訪”的現實針對性是最強的。它能夠及時為受眾釋疑解惑,為決策者提供意見,還能起到傳播知識、引導輿論等作用。

2003年5月,非典病毒困擾國人尤其是北京的特殊時期,原任中共海南省委書記的王岐山奉命走馬上任,出任北京市代市長。北京市能否對非典進行有效的控製,王岐山就成了熱點問題的關鍵人物。於是,中央電視台“麵對麵”欄目組即以“軍中無戲言”(王岐山接受采訪時的觀點)為題,做了一期專訪節目,回答了全國人民尤其是北京市民對非典的疑慮問題。

四、專題訪問的寫作

專訪是一場目的性明確的思想交流。交流什麼,采訪前已有構思,問題的準備和提出都要由記者完成,事先應該擬就一份文字提綱。

專訪的過程一般是通過一係列提問來完成的,因此記者提問的質量,直接影響到采訪對象回答問題的質量。況且在采用問答式的專訪體裁中,記者的提問本身就是節目的組成部分,體現記者的思想和水平、風格和智慧,這就更需要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在一定意義上說,有高質量的問題才有高質量的采訪。

(一)做好材料的充分準備

“行成於思而毀於隨”,“有備無患”,說的是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同樣,專題訪問之前也應做好相關(尤其是材料)的準備。

1背景材料

有關被采訪者的背景情況盡可能全麵。例如他的年齡、專長、成就、愛好、經曆、性格、習慣、職業、家庭等。如果是進行問題專訪或者事件專訪,除了對被采訪者的基本情況有所了解外,還要盡可能掌握與所采訪的特定問題或者事件有關的背景情況,訪問的細節問題或者事件的來龍去脈,它與其他問題或者周圍事件的聯係等。從某種意義上說,熟悉掌握背景情況,就是摸索、尋找被采訪者的脈絡,這是為采訪過程中排除意外的障礙、深入挖掘專題材料打的基礎,更是為專題的文本所做的必要工作。

2知識資料

專題訪問與其他采訪不完全一樣,由於特定的人物與特定的話題,其采訪不可能光“打外圍戰”,提一些泛泛的一般性問題。被采訪者所回答的內容也必然有一定的“職業”或“專業”深度,尤其問題、觀點、學術專訪,更會涉及不同領域中專業性比較強的內容。記者需要具備一定的相關知識才能與被采訪者對話。因此,在專訪前,熟悉有關的知識、掌握一定的資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課。

3問題設計

通常,專題訪問都要準備采訪提綱。這就需要事先設計,包括設計問題、問題的結構、提出問題的順序等。

按照問題的性質分類,提綱中應該包括基本問題、隨即性問題、儲備性問題、引導性問題等。

問題的排列順序也很重要,先問什麼、後問什麼、問題之間如何巧妙地轉換等,這些都直接關係到專訪的效率與成果。

在做好文本的前提下,即可挑選適當的采訪時機和場合進行采訪,並將獲得的材料作為寫作的基礎。

人的思想、情緒和心態,會隨著時機和場合的變化而變化。恰當的時機與場合有利於引導被采訪者進入角色,打開他的話匣子。有時特定的時機和場合還可能使被采訪者觸景生情、活躍思維,講出感情,講出有個性色彩的語言來。專訪在什麼環境中進行,有時會對記者和被訪者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核準相關材料

無論哪一種專訪,都準確地表達被訪者所陳述的內容、概念與意思。

第一,收集相關的文字材料,包括事物材料;整理好錄音。

第二,要把被訪者的姓名、身份、職務等“檔案”核對準確。

第三,稿件最好送給被訪者審校。

央視奧運頻道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之前播出的《申奧之路》就是一個係列的人物專訪。訪問的對象有何振梁、鄧亞萍、楊瀾等知名人士,對每個人的采訪,都有相關的背景材料、申奧知識和適合各自回答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