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四章(2 / 3)

事實之一:門牌與路牌相矛盾。在“花園路”路牌背後的一家單位的門牌上竟赫然寫著“鄭花路1號”。事實之二:一座商住樓被一家單位買了大半,剩下的一半樓被零散住戶所買,所以,長期以來一直沒有門牌號,給居民生活帶來了很多麻煩。事實之三:一排門麵房因沒有門牌號,商家做生意不方便,於是就自己編了號碼寫在門邊上。事實之四:在一個路段上,記者發現附號竟比正號多。事實之五:記者為找一個門牌號竟花了兩個多小時也沒找到。事實之六:麵對門牌號混亂狀況,地名辦負責人認為是體製原因造成的,並說地名辦雖然掌握有先進的地名與門牌號方法,但是由於體製沒有理順,所以,門牌號的編製並不歸他們負責。事實之七:負責門牌號管理工作的市公安局表示:要改變目前門牌號的混亂狀況,需要增加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所以目前無法解決。事實之八:到節目播出時,市政府對此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態度。事實之九:一位普通市民就用一輛自行車,花了五年時間,編製了一本鄭州市門牌號碼手冊。這個係列調查節目,就是通過這些客觀事實,向觀眾展示了鄭州市門牌號的混亂情況,並把記者的主觀思考巧妙地融入其中。

2記錄調查式

記錄調查式是用紀實的手法對調查做真實的記錄,是一種借鑒紀錄片表現手法的調查方式,大多采用順時性結構,完整地記錄調查過程。例如電視新聞調查節目《呈送省委的特別報告》,采用複合式結構,完整地記錄了記者采訪調查的全過程:記者在小雨中趕到浙川縣委,簡單了解情況之後,又趕到20公裏以外的壘山村,這是全縣移民最多也是最貧窮的一個村。晚上,記者在漁船上與漁民促膝交談;第二天一早,又隨漁民一起到丹江水庫看捕魚;回村的路上,與偶然相遇的農民邊走邊談;進村後又到農家進行采訪。整個過程記錄在案,紀實與思辨結合在一起,把一個沉重的話題講述得鮮活而又生動。

3訪談調查式

訪談是電視節目中常見的采訪形式。訪談調查式就是調查時采用訪談的形式。當然,在采用訪談調查方式時,也間或插入一些客觀調查式和記錄調查式的材料,使其在內容上更加充實,畫麵形象上更加豐富。例如,關於太湖水為什麼受到汙染的調查,就是運用了上述調查方式。

三、電視新聞雜誌節目

電視新聞雜誌節目是電視屏幕上的綜合性新聞性節目。它在固定的欄目時間內,采用雜誌式的綜合編排方式,以節目主持人主持的形式播出。

1968年9月,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製片人唐·休伊特創辦了電視雜誌節目《60分鍾》。從此,一花引來百花香,電視雜誌節目逐步遍及世界。1987年1月,我國中央電視台開辦《九州方圓》,把原有的《為您服務》、《人物述林》、《祖國各地》、《兄弟民族》、《電視紀錄片》等七個欄目合並為一個大型雜誌節目,此後各地方台的雜誌節目如雨後春筍般相繼湧現,蔚為大觀。

“電視雜誌”是從印刷物及廣播、新聞紀錄電影的“雜誌”借鑒過來的,在兼容它們特點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有所發展。美國專家認為新聞雜誌性節目是紀錄片的變種,它是在固定周期內探討幾個不同論題或問題。這種看法隻適用於那種每期包含若幹短紀錄片的雜誌性節目。但是,電視新聞雜誌節目是一種“成套節目”,它的編排構成了一個體係;節目時間短,一般在30分鍾至60分鍾;有時定期播出,有時又不定期播出(如“特別節目”)。各板塊相對獨立、主題廣泛、形式多樣,因此,僅用“紀錄片的變種”已經遠遠涵蓋不了電視新聞雜誌節目的特點。

(一)電視新聞雜誌節目的特點

1節目的兼容性

電視新聞雜誌節目的兼容性,是它的一大特點,也是它的一大傳播優勢。它立足於社會需要,能起到積極的社會效果。電視新聞雜誌節目的兼容性,具體體現在內容的廣泛豐富,形式的多樣活潑上。

電視新聞雜誌節目通常以眾多小專欄組合而成,這些小專欄內容各不相同,信息量大,能滿足觀眾多方麵的需求。內容雖“雜”,卻有“章法”。每期有一到兩個骨幹節目或重點報道,被編排成“成套節目”或“幾樁式”節目,把正麵、側麵,甚至反麵報道集納起來,中心突出,雜而不亂。

電視新聞雜誌節目由於出現了“成套節目”的編排方式,給形式的靈活性提出了條件。它綜合運用現場報道、畫外音報道、電視采訪、電視評論等多種手段,甚至很多節目整體上就是一部追蹤訪問的紀實。座談、對談等也是常見的形式。有的節目在介紹生活小常識時,用的是教育節目的示範演練手段。有的還采用戲劇小品、小雜技、小魔術等表演手段。有的節目根據社會對某一事件的關心程度,還可以隨時調整結構,如改變板塊的順序,設置“特別節目”等,來吸引觀眾,擴大宣傳效果。

2編排的板塊性

為適應節目的兼容性,電視新聞雜誌節目采用了典型的開放式的“板塊結構”,通常用若幹個“板塊”集結成一個整體節目。

有人將這種結構形式形容為“珂拉支”現象。“珂拉支”是一種抽象派的拚貼畫,即根據不同的構思,把不同造型的“預製件”,拚貼成不同的作品。電視新聞雜誌節目編排的這種“珂拉支”現象,使它具有靈活的自由性,電視手段的種種優勢可以盡情發揮。

電視新聞雜誌節目“板塊式”的編排所具有的靈活性,實際上是充分運用了電視傳媒在時間上的開放性、連續性,可根據收視市場的行情,隨時調整,組成新的板塊。例如太原電視台《今晚30分鍾》是由二十多個小欄目組成的,其中《記者見聞》、《社會透視》、《新聞綜述》、《調查報道》等為固定欄目,按需要可以隨時自由“拚貼”。固定性欄目有助於形成節目風格,以樹立節目形象。非固定性欄目則可活躍版麵,拓寬題材,擴大信息量。兩者相互配合,就像萬花筒一樣反映萬象。

3主持人形式

電視新聞雜誌節目豐富廣泛的內容,或曰多變的形式,板塊式的結構,都需要憑借一種形式來串聯、組合。而電視節目主持人形式既可以報道事實、敘述情由,又可以發表議論、抒發感情;既可以負責串聯、過渡,也可以直接播講、示範,是最適合電視新聞雜誌節目的形式,因此,電視新聞雜誌節目一般都采用主持人串聯各板塊的結構形式。

(二)電視新聞雜誌節目的製作(寫作)方式

電視新聞雜誌節目的製作方式,從內容上看可以有專業性和綜合性兩種。專業性指專門從事新聞報道,或者是體育、科技、醫藥衛生、文藝娛樂、青少年教育等內容專一、對象明確的專題性節目。如中央電視台對台的《天涯共此時》、對青少年兒童的《七巧板》等。綜合性指集新聞性、知識性、文藝性、服務性於一體的兼容性節目。如山西電視台的《電視橋》、上海電視台的《國際瞭望》等。

電視新聞雜誌節目的製作方式,從播出來看,有錄像和直播兩種形式。錄像形式是將全部節目錄製下來,經過簡單的編輯後,再根據具體情況全部或部分播出預製的錄像帶。錄像形式比較穩妥,有毛病的地方便於處理,質量有保證,因此為各個電視台所常用。直播形式中的節目開頭、過渡、評論、結尾等用演播室直播,兼用預製的錄像節目或影片,在適當的地方插播。直播方式可以減少人力和時間;可以製作、播出大量的節目;直播的即興性加強了電視的麵對麵交流。但直播對主持人的要求更高,要求主持人不僅要有在現場組織播出的才幹,還要求主持人具備高超的應變能力和即興播講的能力。

四、電視紀錄片

電視紀錄片是直接從現實生活中選取圖像和音響素材,通過非虛構的藝術表現手法,真實地表現客觀事物以及作者對這一事物的認識的紀實性電視節目。

紀錄片的開山之作,一般認為是《北方的納努克》。這是一部電影紀錄片,完成於1922年。講述的是一個叫做納努克的愛斯基摩人,他和一家人在亞北極地區生活的情況。這部影片被認為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絕非偶然。它建立在真實時間、真實環境、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創作者長期與拍攝對象共處,在艱苦漫長的拍攝中了解拍攝對象。它以個人為關注的對象,以人為報道的核心。它運用講故事的手法,注意通過細節來感染人們。它立足於思辨,反映的是行將消失的文明,卻暗含著對工業文明的批判。一種藝術早期的特點往往是它的根本特點,《北方的納努克》的這些基本特點體現了紀錄片的根本特點,至今還是紀錄片創作所共同遵循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