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四章(3 / 3)

電視紀錄片對電影紀錄片的這些根本特點,既繼承,又有發展,並在繼承和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電影是到電影院觀賞的藝術,電影銀幕總有一種居高臨下的距離感,電影攝影機適合表現大氣勢、大場景,所以電影紀錄片一般適合拍攝一些題材重大的、大場景的事件。而電視是“家庭藝術”,屏幕小,內容適合表現平民化的東西。《東方時空》中的“生活空間”欄目的定位語“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一句話精辟貼切地闡明了電視紀錄片的基本特點。認識電視紀錄片的特點,不等於電視紀錄片不能拍攝大題材、大人物。電視紀錄片要拍攝大題材、大人物,要尊重電視的特點,從小處著手,與觀眾平等交流。像電視文獻紀錄片《鄧小平》、《周恩來》等,都是十分成功的典範。

我國電視界對於電視紀錄片爭議最大的是在文體上,再就是電視紀錄片與專題片的關係。“專題片”是我國特有的“土特產”,英語中找不到與它直接對應的名稱,其他國家也沒有相應的名稱。

(一)電視紀錄片的分類

電視紀錄片有多種分類的方法,一般是根據不同的題材,將其分為三類。

1電視新聞紀錄片

電視新聞紀錄片是以紀錄片的創作手法,對新聞人物、典型事作比較詳細、係統、形象的報道、分析、解釋、評述。在題材選擇上,注重新聞事實的典型意義以及對社會生活的指導意義。在創作方法上,要以富有藝術感染力的手法,加強典型報道的宣傳效果。電視新聞紀錄片是電視反映典型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第五屆國際青年電視節上,一部10分鍾的紀錄片《母親,別無選擇》在70多部電視片的角逐中獨占鼇頭,獲得了金獎。這部紀錄片講述了一對母子的經曆:一位叫田惠平的母親為了給患有孤獨症的兒子培養基本生活能力,辭去高校教師職務,來到北京;又克服困難,辦起了中國大陸第一個孤獨症兒童培訓班。這種“老弱病殘寡+母愛”式的題材本來是沒有什麼獨特優勢的,但這個片子把它放在愛與死、生與樂、絕望與抗爭的層麵上來闡述,題材的選擇就超越了一般的“母愛”。作者的敘事視點落在母親的矛盾心態上,在母子親情與母親自己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衝突中展開,塑造出一個不平凡的母親形象。她把愛給了兒子,也給了更多的孤獨症兒童,令觀眾從中受到教育和震撼。

2電視曆史紀錄片

電視曆史紀錄片大量運用曆史影片、錄像資料、曆史照片、圖片、文物、人物采訪等,真實地再現和評述過去的重大的曆史事件及重要曆史人物。電視曆史紀錄片要求尊重曆史,具有曆史感和文獻性,因此常被稱為“文獻片”。大型電視文獻紀錄片《鄧小平》就是一個典範。鄧小平同誌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是中國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者。緬懷這位偉人的豐功偉績,創作者以12集係列片的巨大篇幅,運用大量曆史資料,采訪大量有關人物,真實地再現了鄧小平同誌的革命生涯和偉人風采,成為集黨史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於一體的重要教材。

3電視風光片

電視風光片是表現自然風貌、風土人情的電視紀錄片。它拍攝記錄山川景物、風俗民情,介紹地理知識、曆史掌故及今日新貌。電視風光片把創作者的思想感情融於景物之中,在“移步換形”中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具有知識性、欣賞性和娛樂性。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熱的逐漸升溫,電視風光片也越來越受到觀眾的青睞。像《嶺南名勝--肇慶》、《千島湖:好山好水好心情》、《夏遊江城吉林》一類的風光片,越來越經常出現在電視熒屏上。

(二)電視紀錄片的文體樣式

美國比樂·尼科爾斯等在《紀錄片的人聲》一文中,總結了紀錄片的四種模式,這四種模式既是對紀錄片發展的四個階段的概括,又是對紀錄片文體樣式的劃分。

1格裏爾遜式

格裏爾遜式的主要特點是在畫麵之外,使用權威味十足的脫離畫麵的解說,因此又稱為“說教模式”或“畫麵加解說方式”。

約翰·格裏爾遜是20世紀30年代英國著名的紀錄片導演,英國“紀錄片運動”的代表人物。當時有聲電影已經出現,是他首先創始用畫外音進行解說,來配合紀錄片的活動畫麵,因此以他的名字為這種模式命名。

格裏爾遜把紀錄片看做是“一把錘子,而不是一麵鏡子”。在他的領導下,倫敦電影協會的一批年輕人用紀錄片的形式,反映工業社會帶來的新的社會問題和社會關係。在巴錫爾·瑞特製作的《錫蘭之歌》中,出現了通過聲音剪接的市場交易聲;在埃德加·多斯梯和阿瑟·艾爾頓的《住房問題》中,出現了直接對著攝影機講話的同期聲。為了表達思想傾向,通常借助解說詞。格裏爾遜的思想和創作方法,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和各殖民地國家民族獨立戰爭期間的紀錄片工作者。法西斯德國和戰時的蘇聯、英國、美國,把這種說教式的紀錄片推向了極致。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產生了強烈的要求尊重事實的傾向,世界進入紀實主義化時代,同時電影中出現了意大利的新現實主義流派,對人類文化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格裏爾遜那種充滿說教意味的敘說方式,當然失去了觀眾。但在我國,早期的電視紀錄片,像《天駒》、《收租院》等,一般多運用這種模式。

2“真實電影”或“直接電影”

“真實電影”或“直接電影”可以稱作“實況電影”,以捕捉特定人物日常生活中未經修飾的活動為特征,通篇不加一句解說,讓觀眾自己去下結論。

這種模式的曆史,要追溯到1922年蘇聯電影導演兼理論家齊加·維爾托夫倡導的“電影眼睛”;又把“電影眼睛”同“無線耳朵”結合起來,形成聲畫對位的蒙太奇語言。但1937年“電影眼睛”的理論在蘇聯受到批評,最終在蘇聯銷聲匿跡了。

3訪問談話式

訪問談話式是在采訪、會見形式中,被采訪者或解說員、主持人直接麵向觀眾講話,闡述自己的見聞和見解;或加上曆史背景、事件背景的評論,紀實畫麵與現場效果、同期聲講話和同步錄音同時出現,是當代紀錄片的常規製作模式。

訪問談話式最早出現在美國女權主義的一些紀錄片中。一般采用長鏡頭拍攝,輔以實況效果聲,體現了“攝影影像本體論”的美學原則,使紀錄片真正成為“發現的藝術”、“采訪的藝術”、“編輯的藝術”。如英國拍攝的《中國》、《斯裏蘭卡宗教節日》,日本拍攝的《望子五歲》、《731細菌部隊》,伊文思拍攝的《愚公移山》,我國拍攝的《望長城》等,都是其中的佳作。

4個人追述式

個人追述式的特點是評述者的議論混雜在訪問會見之中,製作人的畫外音同屏幕上的字幕相結合,直截了當地表達作者的觀點。紀錄片不再僅僅視為觀察現實的明亮窗口,製作人本身也是事件的見證人、參與者,是作品社會意義的創立者。

個人追述式是新近在美國出現的紀錄片模式,是一種現代主義流派。它的出現,直接原因是一批製片人不滿足於那種主題不能直接說出的策略。另一個原因是一批明星主持人的出現,像克朗凱特、丹拉瑟、華萊士等,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輿論領袖”。他們的影響力不亞於政府要人。由他們直接表達種種觀念和主張,觀眾易於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