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七章(1 / 3)

進入20世紀之後,在中國電視熒屏上,電視言論節目逐漸多了起來,以至形成一個電視言論的組群,為豐富節目形態,強化電視新聞報道的分量,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常見的電視言論類節目有電視短評、本台評論、電視評論、電視評述、電視談話節目(電視論壇)等。根據電視言論節目文體的特點及寫作要求,可以將其分為四類。

一、電視評論

(一)電視短評

電視短評相當於編者按,在一條或一組電視新聞前後配發的編前話、編後語或編輯點評的話語。

電視短評結構短小精悍,語言簡潔明快,對新聞事件進行開門見山、一針見血的剖析,使新聞事件的本質得以顯現,新聞的主題得以升華。

電視短評播出形式多樣,主要方式是由主持人、播音員在演播室對新聞報道進行點評;除此,可由記者在新聞現場即興評論;也可邀請有關專家、學者或領導等嘉賓點評。

下麵這則短評,就是在一條電視新聞後所做的點評。

傳遞聖火傳播和諧

現在播送本台短評《傳遞聖火,傳播和諧》。今天,北京奧運聖火已經踏上全球傳遞的征程,作為僅次於奧運會本身的第二重要項目,聖火傳遞傳播奧林匹克理想,搭建和平友誼的舞台。以和諧之旅為宗旨的北京奧運祥雲火炬傳遞,將把中華民族熱愛和平、追求和諧的夢想傳遍五大洲,把奧林匹克與東方文明的和諧之光播撒全球。任何雜音都幹擾不了全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友誼、進步的崇高夢想,幹擾不了中國舉辦一屆“有特色、高水平”奧運會的決心和信心。

下麵這篇評論則是在摘取報紙新聞的基礎上,引發的電視短評。

讓我們一同努力點燃生活的希望

今天《工人日報》也發表了一篇社評,社評關注了很多災後重建的話題。說:5·12地震已經過了十多天了,對幸存者理解寬容的同時,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重要的是給他們希望,而希望在哪裏呢?在於政府的關懷、社會的關愛、誌願者的行動,使他們切身感受到這世界充滿親情,看到重建幸福的希望。不過,所有這些都是外力,最根本的還是生者的自強自救。自強自救才是最大的希望所在,因為政府救濟、社會捐助、誌願者服務都不會是伴隨終生的,唯有自強自救才是安身立命之本。關愛他們請從理解,寬容,幫助他們自我解脫開始,從有效的撫慰、切實的幫助入手,落腳於自強自救。如此可以相信,災後人民一定可以重建家園,點燃幸福的希望,讓我們一同努力。

(2008年5月27日BTV《北京您早》)

電視短評是在消息報道前後,對有評論價值的新聞配上編者按語等,由播音員播念的電視言論形式。

電視短評常以“編前話”、“編後話”、“編者按(或編者的話)”等形式出現,是一種口播評論。它沿襲了報紙和廣播評論的模式,篇幅短小,播出形式單一,受眾主要依賴聽覺。但由於它簡便快捷,片言居要,針對性強,指導性強,至今仍經常使用。電視評論作為播音員口播評論,借助於播音員的聲調、語氣和體態語言,再配以字幕、圖標、圖片,傳遞的信息要比報紙和廣播評論大得多。

相比而言,電視短評多以“編者按(或編者的話)”的形式出現,在報道一個人物或者一件事情之前,有感於新聞自身的內容,發出一段議論。受眾熟知的曾對兩個新聞人物報道前的“編者按(或編者的話)”屬於此例。

關於報道任長霞新聞的“編者按(或編者的話)”:

今年4月17日,對於擁有六十多萬人口的河南登封來說,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日子。這一天,有十多萬登封百姓自發地走上街頭,奔走著,追隨著靈車,為一位因公殉職的人民警察送行。十裏長街,萬民痛哭。這位深受百姓愛戴的人,就是登封市公安局局長--任長霞。

關於報道牛玉儒新聞的“編者按(或編者的話)”:

到今天,牛玉儒同誌離開我們已經九十多天了。這些天來,在呼和浩特,在包頭,在街道,在廣場,在公園,在公共汽車上,人們說的最多的是牛玉儒,牛書記。人們為他英年早逝悲傷,把他勤政為民、鞠躬盡瘁的事跡傳揚。人們信服,人們公認牛玉儒是黨的好幹部、人民的貼心人。

電視短評就好像打球,要具有“短、平、快”的特點。寫作時有以下幾點要求。

1針對性強

電視短評要有感而發,指向具體,往往是就一個問題,從一個角度切入,集中議論一個新聞事實。

2文字少而精

電視短評以“短”見長,播出的時間也就一兩分鍾。因此,電視短評必須是“以片言而居要”,言簡意賅,一針見血地道出所議新聞事實的意義。

3貼近性強

電視短評一般緊挨著新聞報道,或在前,或在後,立即播出,所以一定要貼近報道本身。所評的內容,應該與報道一致;所闡發的觀點,也應該與報道直接有關。

4顯著性強

電視短評要做到報道重要,話題必要。不是隨便哪一則新聞報道都可以加上一篇電視短評;隻有那些帶有普遍意義、指導意義,有評論價值的新聞報道,才可以加上電視短評。電視短評應對新聞報道的主體內容加以深化,對社會生活起到提示的作用。

(二)本台評論

本台評論是就某一重要新聞發表電視台的意見、看法並具有權威性的電視言論。

本台評論類似於報紙的社論,代表電視機構發言,實際上也就是代表政府立言,因此具有權威性。本台評論一般由總編或者編輯寫好文字稿,經審查之後,由播音員播念。

由於是政府立言,寫作時要求有一定的認識高度、思想深度,能體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具備較高的理論水平和高超見解。

請看下麵兩篇電視評論:

是誰在禍害西藏人民

今天出版的《光明日報》發表了西藏社科院研究員、國際藏學會理事巴桑旺堆的文章,題目是《是誰在禍害西藏人民》

文章說,3月14日發生在拉薩的極少數不法分子打、砸、搶、燒的暴力犯罪事件,違反法律法規,對公眾財產實施暴力損壞,傷害無辜群眾,在任何法治國家都是不允許的,這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基本準則。事實證明,達賴集團在禍害西藏人民。

文章指出,十四世達賴口口聲聲表示放棄“西藏獨立”,放棄暴力活動,可惜他說的和做的完全不一致。“3·14”事件這一達賴集團有計劃、有預謀、有組織的製造分裂、禍害人民的活動,向世人再一次展示了達賴所謂的“和平”、“非暴力”的虛偽性。

文章強調指出,世界上所有具有公道心、正義感的人們在了解西藏曆史、看清事實真相之後就會清楚:是誰在禍害西藏人民?

(2008年4月3日CCTV1《新聞聯播》)

救災中我們聽到民族複興的強音

今天新華社刊發了一篇評論文章,文章說:救災中我們聽到了民族複興的強音,讓我們感到欣慰。這其中包括,救災行動中黨和政府反映的速度和效率踐行了一切為人民的宗旨,人民子弟兵成為新時期救災安民的堅強力量。麵對這次災難,從都市到鄉村,從內地到港澳台,社會各界、海內外同胞感同身受,鼎立援手,在持續進行著誌愛厚德、忠勇大義的大接力。還有眾多的80後、90後誌願者,冒死救人的小英雄,懂得感恩的少先隊員,等等等等。毋庸置疑,這一切的欣慰離不開改革開放30年,綜合國力的豐厚積累和民族凝聚力的大幅提升,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當前安置受災群眾,重建家園的任務緊迫而繁重。科學實施宏觀調控,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任務十分艱巨,但我們堅信,有黨的堅強領導,有13億人民從災難中汲取的感悟、珍惜和堅持,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闊。

(2008年5月27日北京電視台《北京您早》)

本台評論不同於電視短評,它是以較大篇幅、較長時間,就某個新聞事實為由頭,多層次地作深入剖析的評論。它要求立意深刻,論證有力,層次清晰,注意采用口語化的語言。本台評論的寫作,一要針對它播出時間較長的特點,可以組成係列,從而形成一定的廣度;二是針對它多側麵進行剖析的特點,可以具有一定的深度。關鍵在於處理好五個方麵的統一:形象和政論的統一、再現和表現的統一、紀實和哲理的統一、實寫和虛寫的統一、時間和空間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