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秋季養生談(二)(1 / 3)

秋天怎樣養皮膚?

秋天,燥氣當令,燥邪的特點是幹,所以秋天皮膚最易受燥邪的傷害而發幹裂、起皺。那麼,我們應當怎樣保養皮膚呢?

肺氣的強弱決定皮膚的好壞,所謂“肺主皮毛”,也就是說,皮膚要靠肺氣的充養。

(一)肺津不足,皮膚幹皺無光澤

肺津不足則皮膚易發生枯皺。

保養原則:潤肺生津。

具體是多喝杏仁露、吃甜杏仁、百合、藕粉、梨、蘋果、蜂蜜等潤肺生津之品。

(二)肺氣虛,皮膚鬆弛無彈性

保養原則:益肺氣。

具體是可用沙參或太子參燉燕窩及肉,也可以用1個燕窩洗淨燉豬肺吃。

第一,以髒養髒法:多吃果皮、肉皮以養皮膚。

第二,多吃富含膠原蛋白的藥物:阿膠、鹿膠。

第三,紫河車也是養皮膚的有效藥物,但因含有激素,有腫瘤傾向者最好不用。

第四,多吃白色的食品:如牛奶、豆漿、杏仁、百合、銀耳、白梨、白果……

第五,外用:珍珠研末,牛奶調和敷麵。

秋天怎樣養大腸?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秋天多便秘。

秋天,天幹物燥,燥邪為主,燥氣通於肺,肺與大腸關係最密切(肺與大腸相表裏),肺受到秋燥的傷害,肺津不能滋養大腸,就會形成津枯便秘。所以秋天要潤肺生津,大便才能正常。

(一)便秘的分類、特點及養生

秋天患便秘的人很多,防治便秘也是秋季養生的重要方麵。

1.溫燥便秘多兼火

什麼是溫燥?溫燥是在立秋與秋分之間,這個階段,還屬初秋,夏天的餘熱未盡,氣候偏熱,這時秋燥往往夾火,屬溫燥。在人來說,燥熱傷津就常導致便秘。此類便秘多發生於青壯年體實者。

——特點

口幹、口臭、舌黃、尿黃、便幹、便臭。

——治療

清火潤腸:可用黃芩3~5克、麥冬5克、桔梗5克、甘草3克泡水飲,若不行可酌加大黃1~3克,或服清肺抑火片或大黃片0.3~0.5毫克,或大黃清胃丸。

平時應多吃含纖維素多的蔬菜、水果及塊莖類蔬菜,如土豆、山藥、紅薯及南瓜、苦瓜、蘿卜等。

2.涼燥便秘多夾寒

涼燥指秋分至立冬之間,此時已是深秋,氣候漸偏涼,燥邪多為涼燥,如傷了肺胃之津,則易形成便秘。此種便秘多夾有寒邪。

——特點

口舌幹燥,便幹秘結,但無舌黃、尿黃等現象。

——治療

可用麥冬5克、桔梗5克、貝母3克、甘草3克泡水服,或服麻子仁丸、五仁丸、麻仁潤物丸,若不行,酌加大黃片0.3~0.5毫克。

3.生氣引發便秘

有些人秋天一生氣就會便秘,為什麼?這是因為秋天在五行中屬金,金克肝木,就是說,肝氣易受肺金的壓抑。加之秋天蕭瑟,萬物凋零,觸景生情,人易生悶氣,平時心情抑鬱的人就會肝木不舒,導致肝脾失調,大腸蠕動減慢從而形成便秘。多發生於女青年及更年期。

——特點

噯氣歎息,脅肋不舒,腹脹胸痞,不思食。

——治療

服加味逍遙丸或五仁丸,同時要保持心情愉快,不要抑鬱。

4.脾肺中虛,無力排便

脾胃中虛,大腸傳送無力因而便秘。多發生於老年人及體弱者。

——特點

可有氣弱無力,息喘音低,咳聲低,肛門下墜,便後虛弱無力,脈弱無力。

——治療

可用人參3~5克、山藥30克、白術10克燉肉吃或服補中益氣丸。平時多食麻子仁、核桃仁。

5.中年女性便秘

產後、久病後或失血過多以及慢性貧血的人,因血虛津虧大腸失濡而致便秘。多發生於中年婦女。

——特點

麵色萎黃,指甲、口唇蒼白、頭昏乏力,脈細數無力。這一類便秘多屬血虛腸枯,原因是女性經常因胎產時保養不好,易形成血虛而致便秘。

——治療

原則為養血潤燥,可用當歸10克、枸杞10克、大棗10枚燉肉或煎服,也可用五仁丸(桃仁、杏仁、鬆子仁、柏子仁、鬱李仁)。平常也要多服食仁類食物。

6.陽虛便秘

這種便秘多見於老年人,屬腎陽虛。

——特點

腹部發涼,四肢冷,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小便清長,舌淡白,脈沉無力。

——治療

溫腎壯陽,可用桂附理中丸。

如腹部受寒,寒氣內積、陰虛的大腸冷秘請就醫,可服半硫丸。

7.習慣性便秘

——特點

長期便秘已形成習慣,與精神因素有關。

——治療

排便時間要固定,多吃含纖維素的蔬菜。

8.內痔便秘

因肛門內壁有痔核阻礙,致大便難行。

——特點

大便後肛門壁脹或便時疼痛,用力可致大便帶血。

——治療

可作枯痔療法或切除痔核,避免久立。不穿緊身褲。有便血時,須就醫排除其他原因,如直腸癌。若便秘與腹瀉更替可能是大腸癌的表現。特別是大便形狀改變,有黏液或糊狀物、便血時,當立即就醫檢查。

9.神經性便秘

因精神障礙或排便時受到刺激引起。

——治療

找心理醫生進行心理疏導,排除引起便秘的精神因素,否則越急越不行。

(二)十法自我保健防便秘

第一,養成固定時間排便的習慣。

第二,多吃含纖維素多的蔬菜及塊莖類蔬菜如土豆、紅薯、南瓜、山藥等。

第三,清晨5~7點是大腸經“值班”的時候,此時喝一杯水可促進大便通暢。

第四,多吃蜂蜜及“五仁”:杏仁、麻子仁、芝麻仁、核桃仁、鬆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