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就成了李政道的問話模式。在學習和觀察中,李政道的才能在數學和物理方麵迅速地表現出來,他從小就鍾愛數學和物理。李政道4歲開始學習認字,並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他做數學題不僅快捷而且準確,從而常常得到父母和兄長的誇獎和獎賞。當然,當他每完成一道較難的數學習題時,他幼小的心靈裏也閃現著激動的火花,他從學習、思考中得到了快樂,並且增強了自信心。他喜歡讀書,上中學以後,自由地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從小學到中學,李政道總是腳踏實地、認真而刻苦地學習,成績一直優秀,從而得到同學的好評和老師的特別器重。李政道學習認真,從不諱疾忌醫,總是拿著自己的作業讓老師當麵批改並指出錯誤,當他看到批改作業的老師的笑臉時,自己的心裏也樂開了花。童年的李政道還有一個優秀的品質,這就是有疑、有難必問。有人說,學問學問就是有學有問。這話一點不錯,當李政道有疑難問題自己經過努力解決不了時,就恭恭敬敬地請教老師、兄長或學友,直到弄懂為止。他的學習從來不停留在表麵上,絕不似懂非懂和不懂裝懂。
在日常的生活裏,李政道沒有太多的愛好。他唯一的愛好是讀書,甚至讀書成癖。每天,從早晨起床直到晚上上床休息,他都一直在讀書。隻要看見書,他什麼事情都會忘到九霄雲外。他什麼東西可能都會丟,但有一樣東西不會丟,這就是書。為了讀書,他總是忘了吃飯,忘了刷牙、洗臉,甚至忘了是黑夜還是白晝,因而被全家人送了個綽號“三糊塗”。
3.江西聯合中學的日日夜夜
隨著歲月的流逝,李政道從幼年步入童年,又從童年走進少年,繼而又迎來了青年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多,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的提高,特別是目睹了祖國的落後和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李政道振興中華的使命感也在逐漸增強。他希望通過學習、發展科學使祖國振興,他編織著自己科學家的夢想。但社會現實並未給他提供理想的環境。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中國東北三省,並製造了“偽滿洲國”。不久又搞華北五省自治,並且很快又出兵進犯上海。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掀起了抗日熱潮,特別是上海淞滬抗戰,大長了中國人的誌氣。這對李政道影響很大。中國的形勢日益嚴重,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終於爆發了,日本帝國主義掀起了全麵的侵華戰爭。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略軍迅速占領了上海,隨後又兵逼南京。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南京10萬守軍在有限抵抗後奉命撤退。上海、南京相繼失守後,整個江蘇沒有一塊能容納學生安靜讀書的地方。在烽火連天、屍體遍地的淒涼慘境中,李政道跟隨流亡人群告別了生養自己的上海,告別了自己特別喜歡的黃浦江。
上海被日本侵略者占領了,家沒有了,李政道開始了顛沛流離的學習生活。盡管處境困難,但李政道的父親李駿康卻認為,無論有多大困難,子女的教育絕對不能耽誤。他決心排除一切困難,盡最大努力給子女營造一個比較好的讀書環境,因而李政道離開上海後,被送入東吳大學(蘇州大學)附中進行短暫的學習,又被送到浙江嘉興秀州中學讀書。在當時看來,嘉興還是比較安靜的,李駿康夫婦認為這裏還是一個比較好的學習地方,這個地方可能在較長時期內不會發生戰爭,因而李政道可以靜下心來在嘉興好好學習。
李政道太渴望讀書了。
嘉興是個好地方。這裏物產豐富,桑麻遍野,是有名的江南魚米之鄉,它又位於京杭大運河沿岸,交通便利。在明朝後期,這裏已發展成為工商業繁榮的都市。可是,事不如人願,他們安靜學習的夢想破滅了,不想發生的事很快就發生了,浙贛戰爭頻繁吃緊,戰火很快就燒到了嘉興。在嘉興待不下去了,李政道被迫離開這個剛剛來到的美麗的地方。這一次,李駿康夫婦經過認真調查了解和仔細思考合計之後,決定把宏道、崇道和政道兄弟三人一起送到較遙遠的江西聯合中學讀書。李駿康夫婦認為,雖然那裏生活和學習條件比不上上海,或者說相差很遠,也比不上浙江的嘉興,但江西聯合中學畢竟地處後方,沒有戰爭,能夠提供一個較安靜的學習環境。李駿康夫婦選擇遙遠的江西聯合中學讓子女讀書的另一個目的,是想讓孩子們到艱苦的地方鍛煉一下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提高獨立生活適應環境的能力。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在這裏,雖然說生活苦一點,又沒有父母照顧和指點,還得自己幹一些瑣碎事,但畢竟可以安心讀書,無炮聲之繞耳,這對李政道來說已經很滿足了。
他們很快進入了角色,自由地在書海裏遨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