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看報,每天都不能少!”
“人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多東西。沒有學問,好比在暗溝中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的。”“我沒想到我會當共產黨的主席,我本是想當一名教書先生,就是當名教書先生也是不容易的呢。”
青少年時期的毛澤東就樹立了欲改造社會,必先學習文化的信念。
“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
“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讀書看報,每天都不能少!”
“一天不讀報是缺點,三天不讀報是錯誤。”
毛澤東這樣談到自己的閱讀愛好。
可是,毛澤東以前的毛家卻是世代務農的。他的父親亦農亦商,精明能幹,有了點家業以後,就需要一個管賬的,加之後來在一次訴訟中的失敗,使他更想讓兒子念一點書,可以幫他打贏官司,記記賬。
出乎父親意料的是,毛澤東一讀起書,就一發不可收拾,兒子最終沒有幫助他管理自己的小家,而是幫助千千萬萬中國人管理了一個大家。毛澤東帶領中華民族贏得了獨立,帶領中國千千萬萬受苦受難的農民和工人爭奪到了做人的權利。
毛澤東經曆了中國曆史發生空前變革的時代,經曆了從舊中國到新中國的巨大變化,毛澤東不但是那一場場曆史變革的見證者,更是一場場鬥爭的引領者,他引領中國革命和建設近半個世紀之久。
“我們的目的在改造現社會,我們的求學是求實現這個目的的學問。”毛澤東的治國思想和治國策略顯然和他的讀書生活高度相關。那麼,他從學生時代開始,曾經閱讀過哪些重要的書籍?這些書籍又給他和中國的命運帶來了怎樣的影響?這正是本書的使命所在。
“我對於學問,尚無專究某一種的意思,想用輻射線的辦法,門門涉獵一下。”1920年6月7日,青年毛澤東在給他的老師黎錦熙的一封信中這樣談到。
毛澤東認為認識一個問題,評價一個人,不能盲目下結論,而是要廣泛閱讀有關方麵的書籍後再作結論。他曾經對周福明說:“一個人的知識麵一定要寬些,這樣看問題就不停留在一個方麵,能夠從多角度、多側麵觀察問題。”
1957年10月2日,他在給秘書林克的信中說:“鑽到看書、看報、看刊物中去,廣收博覽,於你我都有益。”
毛澤東曾對謝靜宜說:“小謝,你要好好學習,將來大有前途。”“今後你要有計劃地讀書,哲學、政治經濟學、魯迅全集、古典文學、唐詩宋詞都要讀。”
基於這種認識,他讀書的範圍非常廣泛。從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從馬列主義到西方各流派的著作,從古到今,從國內到國外,從哲學、政治、經濟、軍事到曆史、地理、文學自然科學方麵的書籍,中國近現代的一些名著,還有各種工具書,一些譯成中文的世界名著,以及報刊雜誌,字帖,還有各種各樣的雜書,如小人書、笑話,古今楹聯,等等。
毛澤東一生博覽群書,我們從他借書的情況,就可以窺見其一斑。全國解放後,他還經常到北京圖書館、北師大圖書館、首都圖書館等處借書,用以學習和研究。據不完全統計,進北京以後至1966年9月,他先後從北京圖書館等單位借用各種圖書達2000餘種,5000餘冊。在他的遺物中,至今還完好地保存著毛澤東在北京圖書館的借書證。
他在中南海豐澤園的個人藏書近10萬冊。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對毛澤東在中南海的藏書室這樣描述道:“這是一個中等大小的房間,四周牆邊的書架上擺滿了文稿,桌上、地下也堆著書。這房間看上去更像是一位學者的隱居處,而不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國領導人的會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