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毛澤東離開上海後回的是長沙,而不是北京,這說明他們的關係再親密,還不至於到達為楊開慧而放棄自己的事業的地步。這一點是容易講明白的。
三、他的老師楊昌濟想讓他進入北大,進一步深造。楊昌濟的確有過讓毛澤東進入北大的想法,不過,當時的北大規定,中等師範畢業的毛澤東並不能直接報考北大,而是必須在社會上服務幾年後才能報考。所以,他才被楊昌濟介紹到李大釗手下做了一名圖書館管理員。況且,這個管理員薪水不高,關鍵是又不受人重視,所以,他更不會為了一個圖書館管理員的職位而選擇留在國內。事實上,他後來回了長沙,而不是北京,這一點也很容易講清楚。
四、語言原因。
事實上,大家都不會法語,大家是到北京以後才開始在留法預備班裏學法語,毛澤東當然也可以和他們一樣去學法語。但毛澤東卻留在了北大做圖書館管理員。這說明,一到北京,毛澤東已經決定至少是暫時不去法國了。
所以,語言的原因這一條並不能成立。
五、經濟原因。當時的毛澤東身上的錢很少,長期在外,常常陷入借錢的狀態。
事實上,毛澤東從天津到浦口,從浦口到上海,都是借的錢。前往上海前,他隻有到天津的票,出了天津站,他從一位朋友那裏借了十元錢才到浦口。出了浦口站,他一文不名,甚至連鞋子都丟了,可巧,一出站,他遇到一位湖南的同學,才借到一點錢,買了鞋子和到上海的車票。
以上困難的確存在,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並不能成為毛澤東不能赴法的原因。據羅章龍回憶,1920年在上海半淞園集會後赴法的一批新民學會會員全都是公費。在公費名單中,有潤之(毛澤東)和羅章龍本人的名字。
既然,赴法勤工儉學是公費的,後來的費用問題已經解決,許多新民學會的成員都出身貧寒,他們都順利地出國了,毛澤東作為最重要的組織者當然更有機會出國了。事實上,當時的名單上是有毛澤東的名字的。這足以說明,這條原因並不能夠真正成立。還有,毛澤東從上海回長沙的錢,還是從赴法的款子裏撥出的。
既然以上原因,都不能夠真正成立,那麼,真正導致毛澤東選擇留在國內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他本人的原因。
二、幾個重要人物對他的影響。
三、國內的需要。
由於內因總是要受到外因的影響才能夠形成,所以,我們探究毛澤東個人原因之前,先來看看外因對他的影響。
國內的需要
從《新民學會會員通信集》中可以了解到,當時國內還有許多迫切的事情要做,尤其是新民學會要做好長期的準備,毛澤東充分意識到自己在這個團體中的職責。“潤之兄應當留在國內”,這也是學會會員大家共同的意見;“希望他殿後,為學會其他會員謀出路,為學會在國內打好基礎。”
1920年5月28日蔡和森寫信給毛澤東說:“兄留湘兩年,極為重要……兄與章甫於兩年中將小學校辦好,然後赴俄,則根深蒂固矣。”
雖然,毛澤東赴法的想法暫時放棄後,產生了赴俄的想法,但後來由於國內形勢的發展和需要,他已經忙得顧不得到俄國留學了。
幾個重要人物對他的影響
在留學這件事情上,曾經有幾個人深深地影響了他,導致他本人下決心留在國內邊搞研究,邊搞革命,邊學習。他們分別是:
(一)陳獨秀
陳獨秀(1879—1942)。
1918年,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範讀書時,受他的老師楊昌濟等進步教師的影響,成為《新青年》雜誌的熱心讀者,開始崇拜陳獨秀、胡適。他愛讀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非常欽佩陳獨秀其人和他寫的文章,他稱陳獨秀“一時成了我的楷模”。在北京,他經李大釗引進,拜訪過陳獨秀。後來,他到上海送新民學會的朋友赴法時,又一次拜訪了陳獨秀。從陳獨秀的文章,到他所傳授的馬列主義革命學說,使毛澤東已經從內心接受了馬列主義革命學說,並決心投入到國內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中去,而不是遠離祖國去勤工儉學。至於陳獨秀對他的具體影響,我們後文再詳細講。
(二)李大釗
毛澤東為送朋友赴法勤工儉學第一次到北京,經過他的老師、嶽父楊昌濟的引見,他認識了一個最重要的人物——李大釗,他使毛澤東的人生從此發生了重大的轉折。正是李大釗,直接使毛澤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下定決心留在國內搞革命。初到北京,是李大釗安排他在北大做了圖書館管理員,為他提供了經濟保障。毛澤東的工作室緊靠著李大釗的辦公室,他在這裏不但接觸到大量的新聞和新文化思想,並且認識了大批進步學生。他經常到李大釗那裏請教,有時談話居然達四五個小時,他聽李大釗講授的各門課,參加蔡元培、李大釗、楊昌濟組織的北大哲學研究會,聽李大釗在演講《庶民的勝利》,李大釗介紹他閱讀了大量的馬克思主義讀物,他稱自己在李大釗的影響下,就迅速朝馬克思主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