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一位曆史傳奇人物,不僅其聰明才智曆代傳頌,婦孺皆知,而且其用人思想至今仍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他強調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總結兩漢的經驗教訓時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之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之所以傾頹也。人生隻有進用賢良,退去貪懦,明良上下,才會企集國理,眾賢雲集.他不僅在理論上闡明人才的重要性,而且在實踐中靈活地加以運用。如劉備入川,蜀漢政權是一個外來地主和蜀中地主共同建立起來的複合體,他對蜀中人才和外來人才一視同仁,使用得體,促進了蜀漢政權的鞏固和經濟的發展。
諸葛亮善於在實踐中發現人才,並根據人才的不同特色分門別類地加以培養,促進了人才的成長。諸葛亮還注意人才考察,他認為人才複雜,考察極難,他在《知人性》中指出,要準確了解人才,做到選賢任能,須從七個方麵加以考察:一是問之以是非而觀其誌,二是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是谘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是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是醉之而觀其性,六是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是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諸葛亮用人值得稱道的是循名責實,登進賢能,盡時人之器用,其最鮮明之處是賞罰嚴明,適當地運用法製手段,以法治官。他指出,賞罰的目的是賞以興功,罰以禁奸;標準是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要求是賞不可虛施,罰不可妄加,賞賜不避仇怨,誅罰不避親戚;方法要先募而後賞,先令而後誅,隻有賞罰嚴明,才會不令而行,實現王道平.由於他審勢行法,賞罰公平,嚴於律己,蜀漢政權形成了群臣和睦共事,盡心盡力的政治局麵。無怪乎《三國誌》作者陳壽評述說:刑政雖峻而無怨者;東晉襄陽名士可鑿齒稱譽他執法如水如鏡,至平至明,自秦漢以來未之有也.
諸葛亮主政的蜀漢,雖然天時、地利都沒有什麼優勢,但卻創造了人和的良好的氛圍。這正是諸葛亮的主要貢獻,也是蜀漢維持其割據的主要支柱之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巾,諸葛亮把自己死後的蜀漢事業交給了自己選定的特別放心的一班人手中,他已是死而無憾了。必複有賢者,而後可以死.諸葛亮作為一代賢相,死前所作的係列安排,正是完成了中國古代用人藝術的經典傑作。
諸葛亮的用人之道,顯示出他超群脫俗的政治智慧。
人的才能,自古難有全才。如果有所長,必有所短。取長補短,天下沒有不用之才;責短棄長,天下沒有不棄之士。
1.知人善任,唯賢是舉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要爭取人才,首先要知人,尊重人才,並延攬人才,不使已有的賢才外流,這就必須極力推薦之。所以賢才居上,三軍悅樂,自然賢才居國,百姓悅樂
了。諸葛亮的軍事思想在用賢治國上同樣有反映。
魏、蜀、吳三國人才濟濟,雖說是因其主善於用人,但也得力於薦賢者。能薦賢,首先要有伯樂之才,如不知賢,則不能薦賢;其次要出於公心,不怕所薦之賢超過自己。有些人正是害怕別人居己之上,因而嫉賢妒能,這種人不僅不能薦賢,且往往害賢。故能薦賢者也是賢者。
諸葛亮與龐統齊名,水鏡先生對他倆的評價是: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可見龐統的才智與諸葛亮不相上下。而諸葛亮毫無嫉妒之心,力薦於劉備,對他關懷備至。
鳳雛先生確是名不虛傳。第四十七回寫他一出場,便與眾不同:欲破曹公,須用火攻。
這是諸葛亮和周瑜不約而同的決策,但大江之上,一船著火,餘船四散,要盡燒敵船,也是難事。龐統卻巧妙地借助於蔣幹的引進,連夜去見曹操,獻上連環計,使曹軍戰船被燒個精光。龐統的連環計,可與諸葛亮的借東風媲美。龐統雖立了大功,卻不被東吳所用,一直至五十七回,諸葛亮來柴桑口吊喪後,向魯肅辭回,方欲下船時,隻見江邊一人道袍竹冠,皂絛素履,一手揪住諸葛亮大笑說:汝氣死周郎,卻又來吊孝,明欺東吳無人耶!諸葛亮急視其人,乃鳳雛先生龐統。諸葛亮亦大笑。兩個攜手登船,各訴心事。原來他倆是老朋友,諸葛亮乃留書一封與統,囑說:吾料孫仲謀必不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可來荊州共扶玄德。此人寬仁厚德,必不負公平生所學。後果如諸葛亮所言,孫權沒有用龐統,統乃投奔劉備。開始,劉備也以貌取人不重用龐統,後張飛去了解知統大才,乃回報劉備,恰逢按察四郡回來的諸葛亮又力讚龐統之才,指出:士元薈百裏之才,胸中所學,勝亮十倍。劉備遂拜龐統為副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共讚方略。
1
諸葛亮正是根據其知人七條去考察和選拔人才的。諸葛亮用人很強調其誌和變,如他說蔣琬托誌忠雅,說費誌慮忠純,說薑維敏於軍事,心存漢室,都是從誌、變方麵去考察後得出的結論,因而托以軍政重任,諸葛亮知其人,才用得其人,他任用的蔣琬、費、薑維等都成為蜀國後期的支柱。因諸葛亮以廉考察人才,其下屬大多是清廉之士。
又如諸葛亮任用鄧芝出使東吳,是經谘以計謀而觀其識後才決定的。《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寫諸葛亮正在考慮派人出使東吳以重申蜀、吳聯盟,擬派鄧芝但未知其見識如何,乃請他來,問道:今蜀、魏、吳鼎分三國,欲討二國,一統中華,當先伐何國?芝說:以愚意論之,魏雖漢賊,其勢甚大,急難搖動,當徐徐緩圖,今主上初登寶位,民心未安,當與東吳連合,結為唇齒,一洗先帝舊怨,此乃長久計也。未審丞相鈞意如何?諸葛亮大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