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1)(2 / 3)

吾思久矣。奈未得其人。--今日方得也!因鄧芝理解與東吳聯盟的重要意義,故諸葛亮認為今得其人。鄧芝出使東吳,果不辱使命,使蜀吳又重甲聯盟抗操。

諸葛亮的知人七條,對於今天預測人才還是有啟迪意義的。

這七條,充分展現了諸葛亮在知人、用人方麵的智慧。

2.德才兼備,重德勝才

選拔重用人才,才能不可不慮,但德行、人品則居其一。有才無德不能得人心。所謂賢人其實就是德才兼備之人。諸葛亮對於賢人的德才兼備的要求,事實上是由於他對人的德才兩方麵與治國的關係認識得深刻,具有大智者的眼光。

劉備死後,諸葛亮執政時,他十分注意物色後起之秀,加以培養和大力提拔。他選拔人才不僅重視才幹,也極重視德行,如他在《前出師表》裏推薦費、董允時,特別強調他們為人良實,誌慮忠純.並告誡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古人所謂賢臣,一般是指德行高尚,有濟世之才的人,諸葛亮認為治國之道,務在舉賢,又說:夫失賢而不危,得賢而不安,未之有也。為人擇官則亂,為官擇人則治,是以聘求賢士。故諸葛亮把擇賢做為其重要職責,把德才兼備做為其選拔人才的準則。他培養和提拔的後繼者蔣琬、費、董允和薑維都是德才兼備之士,為時人所推重,當時蜀人把他們四人並列,稱為四相,讚為四英,除了薑維外,《三國演義》對蔣琬、費、董允僅簡略提及,《三國誌 蜀書》

有關他們的傳記則寫得較詳。他們都是蜀國後期的實際執政者,了解他們的為人及其對蜀國的貢獻,始能理解諸葛亮用人的特點。

諸葛亮用蔣琬做為繼承人,而不用時人認為必代亮的魏延,便是個很典型的例子。《三國演義》說魏延腦後有反骨,而史實並非如此。魏延是蜀漢一員猛將,其武藝和才能都不在五虎將之下,劉備在世時對他是很重視的,如他從曹操手裏奪取漢中後,需大將鎮守,眾論以為必用張飛,張飛也認為非己莫屬。豈料劉備卻破格選用魏延,把他從牙門將軍提升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使一軍盡驚.劉備死後,諸葛亮執政時倚他為軍中支柱,由於他屢立戰功,提升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時人都認為他是諸葛亮的當然後繼者,可是事情卻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諸葛亮早就選定蔣琬為他的後繼者了。他在給後主的密信中說: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諸葛亮選拔後繼者,是根據其德才而定的。魏延雖有才幹又勇猛過人,但秉性矜高,當時下皆避之。因此,不能團結人。如他與楊儀是諸葛亮軍中的左右手,卻鬧得水火不相容,甚至與楊儀爭論時,舉刃擬儀,使儀泣涕橫集.顯然不能團結人的人,是不可能把一國治理好的。諸葛亮隻用魏延的才能而沒有托之以重任,這說明他是善於用人的。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諸葛亮不把後事托付與魏延是正確的。諸葛亮一死,魏延就不顧大局,為個人私怨和權力,與楊儀火並,結果被其部屬馬岱所殺。

諸葛亮把後事付給蔣琬是對的,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他隨劉備入蜀,任廣都長。劉備因事到廣都,誤以為他不理事,當時又恰逢他酩酊大醉,心裏很火,準備加罪把他殺掉。諸葛亮對劉備說:蔣琬,社稷之器,非百裏之才也。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願主公重加察之。劉備聽信諸葛亮,便不加死罪,僅把他撤職。後來,由於諸葛亮的推薦和提拔,由尚書郎至參軍,後又升為長吏兼撫軍將軍。諸葛亮率軍出征,他都能做到足兵足食以相供給,對支持諸葛亮北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諸葛亮很讚賞他,認為公琰托誌忠雅,當與吾共讚王業者也。諸葛亮病逝,後主遵其所囑,任蔣琬為尚書令,主持國政。當時,蜀國新喪元帥,遠近危悚,可是蔣琬既無戚容,又無喜色,日理萬機,鎮靜如常,因此,深得眾望。蔣琬為人度量寬宏,肯納忠言,秉公辦事,不計恩怨。

由於蔣琬為人忠心耿耿,大公無私,度量寬宏,故深得眾望。在他執政期間,做到人和國安,沒有辜負諸葛亮的重任。

費、董允和薑維也對蜀國做出傑出的貢獻。費是個很有才幹的人,他奉使東吳,吳人論難鋒至,而費據理以答,終不能屈.孫權讚他是天下淑德.他後代蔣琬為尚書令,日理萬機,應付自如,處理軍務,指揮若定,使邊境無虞。董允任侍中守尚書令,他為人秉心公亮,守正下士。後主溺於酒色,要采擇民女以充後宮,他據理直爭,堅決反對,後主無可奈何。得到後主寵愛的宦人黃皓也很怕他,終允之世,黃皓不敢為非作惡。他不圖名利,蔣琬認為他輔佐後主有功,上疏建議官賜爵士,他固辭不受。諸葛亮對薑維甚為賞識,認為薑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才兼於人.蔣琬、費相繼逝世後,由薑維負起保衛蜀國的重任,他繼承諸葛亮的遺誌,堅持北伐,互有勝負。由於後主昏庸,對薑維派重兵守衛陰平等地的建議置之不理。使鄧艾得以偷渡陰平,直搗成都,蜀漢終於滅亡。蜀之亡,不能歸咎於薑維,除了形勢所趨外,後主昏庸是主要原因之一。司馬昭說: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薑維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