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逝世後,蜀國軍國大政先後由蔣琬、費、薑維主管,時間長達29年,比之劉備、諸葛亮兩人治蜀時間還多9年,在蜀、魏對峙中,蜀弱魏強,對手又都是傑出的人才,客觀上不存在蜀勝的形勢。諸葛亮曾竭盡全力,也勞而無功,單靠薑維等的主觀努力是不可能扭轉這種局麵的,而蔣琬、費、薑維等竟能保衛蜀國達29年之久,如他們沒有非凡的才能和無限的忠心,何能如此!這不僅說明諸葛亮善於任賢舉能,也證明了諸葛亮以德才兼備做為選拔人才的準則是完全正確的。
諸葛亮重用之人,皆德才兼備,這與他個人風格有關。諸葛亮本人就是個德隆才高的大賢人,他未出草廬已預見天下三分,為劉備製訂正確的戰略決策--隆中對;為北圖中原,統一中國,他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具有如此崇高風格,是由於他公而忘私,不謀私利,他病危時自表後主說:臣家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隨身所需,悉仰於官,不別治生產。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餘財,以負陛下也。諸葛亮病逝後,經人了解,確如其所言,在諸葛亮以身作則的影響下,其僚屬大都清廉自持。如費雅性謙素,家不積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薑維也是宅舍弊薄,資財無飾,側室無妾NEBF4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
惺惺惜惺惺,賢人薦賢人。若是從智謀、智慧的層麵來看,諸葛亮無論是要求自己還是要求他人都必須德才兼備,實在是治國安民的最聰明之舉。弱小的蜀國,百姓獨得若幹年的尚較安定的生活,證明諸葛亮是個大智者。
3.激勇勵誌,孔明激將
水不激不起波,人不激不成材。請將不如激將,激將至其服之,然後重用之,必忠貞不二。
常言道:請將不如激將。
諸葛亮二用黃忠,著重靠一激字,他認為這位老將如不激他,雖奉命出戰也難成功。老黃忠計奪天蕩山(第七十回)和逸待勞勇斬夏侯淵(第七十一回)便是寫諸葛亮二激老黃忠的故事。
張攻葭萌關,孟達大敗,向成都告急。諸葛亮集眾將商議,法正主張在帳中選一將去破張,諸葛亮笑說,除非去閬中取張飛,別人難當。黃忠忍不住,要求出戰。諸葛亮說他年老恐非張敵手。黃忠聽了,白發倒豎,說:某雖老,兩臂尚開三石之弓,渾身還有千斤之力,豈不足敵張匹夫耶!諸葛亮又激之說:將軍年近七十,如何不老?黃忠憤然趨步下堂,取架上大刀,輪動如飛;壁上硬弓,連拽折兩張。諸葛亮乃問他:將軍要去,誰為副將?
說老的不行,他偏要老的,說:老將嚴顏,可同我去。不隻在旁的趙雲說令兩老去敵張是兒戲,葭萌關守將孟達、霍峻見兩老到來,也笑諸葛亮欠調度。老黃忠見這情況,又激老將嚴顏說:你見諸人動靜麼?他們笑我二人年老,今可建奇功,以服眾心。於是二老設下計謀:黃忠用正兵迎戰張,嚴顏用奇兵抄在背後夾攻,終於打敗張,接著又用驕兵之計奪了天蕩山。
這時,劉備要他去取定軍山,諸葛亮又激之,說守將夏侯淵精通韜略,善曉兵機,要去取關公來,方可敵之。黃忠憤然答說:廉頗年八十,尚食鬥米,肉十斤,諸侯畏其勇,不敢侵犯趙界,何況黃忠未及七十乎?諸葛亮便派法正同他去。在法正協助下,老黃忠又建奇功。
老黃忠斬夏侯淵的英雄氣概,寫得很有聲色:黃忠占對山,夏侯淵出戰,任其百般辱罵,黃忠隻不出戰,待曹兵倦怠,銳氣已墮,多下馬坐定,法正乃將紅旗招展,這時,鼓角齊鳴,喊聲大震,黃忠一馬當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夏侯淵措手不及,被黃忠趕到麾蓋之下,大喝一聲,猶如雷吼,淵不及相迎,黃忠寶刀已落,連頭帶肩,砍為兩段。
諸葛亮的激將法,也是基於諸葛亮有知人之明。首先他知道黃忠有可能取勝,否則激將法隻是激黃忠去死;其次他知道經過激將,黃忠必然勇氣備增,這種激將,必有收益,因而才為之。
諸葛亮既知人而又善用人(調動人的積極性),前者是智慧,後者屬智謀。
4.能禦則用,心反則殺
利用對方慣性思維的弱點,捕捉對方的思想空隙,突破人們思維的常規、常法和常識,反常用兵,出奇製勝。
諸葛亮生前既已對魏延其人性格特點有極深的了解,所以才順利地致這個賊犯於死地。如果說諸葛亮除掉魏延之計是智謀,是一種小智;那麼他對魏延能用時則用之,不能用(反叛)時則除去,則是一種智慧,是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