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2)(2 / 3)

5.破格用人,賞罰分明

不論親疏,以功過論賞罰,對待出類拔萃的賢人誌士,破格錄用之。這樣,人才能盡其用。諸葛亮用人不是看其資曆長短,輩份高低,是否親人好友、同鄉同學,也不受其會阿諛奉迎、能說會道的影響,而是根據其人在實踐中表現出來的膽識、才能,以及功勳大小,給予官職。

諸葛亮先後提拔龐統和蔣琬,是破格用人的典型例子。龐統和蔣琬兩人原都是小縣官,開始都不被劉備所重用。而諸葛亮認為他倆都非百裏之才,而是王佐之才,在諸葛亮的推薦或提拔下,龐統被封治中從事,與諸葛亮並列為軍師中郎將;蔣琬從被任為相府東曹掾一直官至尚書令。薑維原是魏將,諸葛亮攻天水郡,其玄機屢被薑維識破,薑維還將計就計,屢敗蜀軍。諸葛亮對具有文武全才的薑維十分讚賞,乃用反間計,使薑維欲歸不得,隻好投降。諸葛亮高興地執維手說: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諸葛亮培養接班人的迫切之情,溢於言表。是時,薑維才27歲。諸葛亮寫給蔣琬的信說:薑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永南)、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諸葛亮確慧眼識人,薑維後成為西蜀後期的擎天柱.

諸葛亮用人,是根據其功過來酌情賞罰,而不管其是否親疏。故將士用命,官吏不敢怠於職守。

諸葛亮賞罰不計恩仇,有功者賞,有罪者罰。馬謖違背諸葛亮軍事部署致失戰略要地街亭,雖然諸葛亮和他情如父子,也揮淚斬之。蔣琬曾加以勸阻說:昔楚殺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謀之士,豈不可惜乎?諸葛亮流涕而答說:昔孫武所以能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紛爭,兵交方始,若複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諸葛亮也因其用人不當而自責,上表奏後主,請自貶丞相之職。並要求費等勤攻吾之缺,責吾之短。魏降將王平是守街亭的副將,他反對馬謖的錯誤指揮,且堅守陣地有功,被加拜參軍,從稗將軍進位為討寇將軍,封亭侯。劉巴與諸葛亮有宿怨,諸葛亮認為劉巴是個人才,數稱薦於劉備,乃得重用,位至尚書。董恢出使東吳,能正確回答孫權提出的難題,顯示其見識卓越,回蜀未及三天,諸葛亮便調他到相府,不久提升為巴郡太守。諸葛亮處分下屬,用心甚平,且誰有罪處分誰,決不株連家族,故受罰者多無怨言。對李嚴父子的處理就堪稱典型,這在前麵已經提及。所以,諸葛亮無論是獎是罰,最後都達到了使各級部屬更加發奮的作用。若是論具體的獎懲辦法,其間不乏智謀,但其通向的最終目標,卻是智者的審視和自定。

6.攻心為上,以德服人

駕馭賢才,為我所用,必須要以德服人,使其對己心悅誠服,這樣才能為己效命。攻破所用之人心中堡壘,解除其心中全部芥蒂,是用人之關鍵所在。

諸葛亮的攻心術多為陽謀,而非陰謀。他向來以德服人,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他的七擒孟獲。諸葛亮南征時,考慮到南夷未曾教化,以武力擊敗,未見得服氣,不能取蜀漢南部邊境的長治久安,於是選擇以德服之的策略。當他知道孟獲在南夷中威望很高,為當地的少數民族和漢人所敬服。諸葛亮就謀求活捉他。用的正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謀略。

諸葛亮第一次俘虜孟獲後,就讓他參觀自己的軍營,問道:這樣的軍隊怎麼樣?孟獲回答說:以前不了解你軍隊的虛實,所以吃了敗仗。今天看了你的陣法,如果僅僅如此,那一定是很容易戰勝的。諸葛亮就把他放了,讓他再來戰。如此這般擒孟獲七次,放了他七次。當最後一次還要放孟獲時,孟獲卻不肯離去,並說:諸葛丞相,你真是有上天的神威呀!我們南邊的人再也不反蜀了。

隨後,諸葛亮讓孟獲等少數民族首領在蜀漢政權中擔任重要職務,並作為南方的實際領袖,使南方出現了長時期的安定局麵,為其最後北伐曹魏奠定了安定的後方基礎。這當然是諸葛亮的政治才能、軍事才能的出色表現,但同時也可以看出他的用人藝術之精妙。

諸葛亮北駐漢中,準備北伐,為使後方安寧,想選一個文武兼備於身的人,來作相府長史,即相當於相府的秘書長。諸葛亮考慮要用張裔,就征求楊洪的意見。楊洪就說:張裔天資明察,是長史這個職務的合適人選,但其性不公平,心胸不夠寬,恐怕不能專任於長史之職。不如留向朗為長史。諸葛亮就聽從了楊洪的建議。任向朗為長史,讓張裔為向朗的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