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國之君,不可不懂治軍用兵,雖不能完全依靠武力,也不能不依靠武力。
國家以軍隊為立國根本,軍隊中以將領為靈魂樞紐,士卒則以將領為核心。要想壯大軍隊戰勝敵人,根本在於選擇稱職的將領、獲得優秀的人才。使用稱職的將領、得到優秀的人才,就能震懾天下,臣服四夷,這才是長期保有國家大政的根本。
料敵是將領的先機,身為將領,一定得才智超人,其對於敵情的衡量,以敵方實力布置的虛實為先,至於兵員總數的多寡則在其次。軍之所以興必須擇將。君不擇將,以其國與敵也;將不知兵,以其卒與敵也。是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孔子說: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事理既是如此,任何一個國家在興師動眾之前,必須先加強兵員的教育訓練。
用兵之道,器械為先。如果武器不夠鋒利,鎧甲不夠堅固,即使是有虎賁勇士,也未必一定能獲勝。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善於用兵打仗的將領,應說是見到有機可乘時則前進,看到有困難時則趕快轉移。
賞罰是督軍的依據,統領三軍部眾、百萬雄師,如果賞罰不明,號令沒有威信,就不能激勵將士奮勇殺敵。
1.軍隊是立國之本
國之大事莫過於用兵。然用兵有則可以取勝於人,苟不得其法,雖有百萬之師而能必勝者罕矣。然則有國之君不可以不知兵,亦不可以全恃於兵,亦不可以不恃於兵。自古以來,開創基業的國君,沒有不是依靠軍隊得到天下的;亡國之君,也沒有不是由於軍隊而失去了天下。
為什麼開始能得到天下,而後不能守住天下呢?這是因為天下已經安定,基業傳了數代,治平相承,時間已久,子孫驕侈淫逸,生於富貴豪華之中,不知祖先創業之艱難,不熟悉軍旅生活,忽視治軍用兵的規律所造成的。產生這種狀況有多種原因:
(1)所選拔的將領不稱職,又不幸遇上君主昏聵、臣僚恣肆,致使禍起蕭牆;(2)國君獨斷專行,釀成禍亂,朝廷綱紀敗壞,政治混亂,導致四夷入侵,兵刃不止;(3)京師王都出現了背叛造反之徒,導致戰亂;(4)國君荒淫無度,貪戀酒色,縱情恣欲,不關心國家大事;(5)國君孱弱,臣下強悍,政令出於多門,有權勢的大臣,擅自發號施令。
凡此種種,都是君主喪失統治天下的原因。這種現象是逐漸發展起來的,不是一朝一夕之故,這就是國君喪失天下的原因。
再說,創業開國之君,大多是從平民百姓起家,常常親臨士卒之中,身披鎧甲,手持武器,驅馬馳騁於兩軍對峙之間,忙得往往連飯也不能好好吃,他們又能廣泛地尋求賢良才俊,采納忠言。知無不為,劍及履及,終日小心翼翼,唯恐有所閃失,像這樣夙興夜寐,努力奮鬥的精神,就是創業開國之君能取得勝利的原因,例如西漢的開國君主劉邦、東漢開國君主光武帝劉秀,就都是這樣的人。如果能夠在安全時不忘記危難,治平時提防動亂,使天子的盛德傳播四方,全力訪求賢才之人,必使仁人在位,這樣,施政便能萬全,君位也就不可能喪失了。
國家大事,沒有比用兵更重要的了。用兵得法,就可以戰勝敵人;用兵不得法,就算擁有百萬大軍,而必能獲得勝利的例子也是很少見。因此,身為一國之君,不可不懂治軍用兵,雖不能完全依靠武力,也不能不依靠武力。
軍隊是國家的利器,不可輕易地使用。動用武力必須依循正道,在使用時也應該講究用兵的原則,這樣才能戰勝敵人。一旦發動戰爭大則可以消滅敵國,小則可以攻克敵人的城池,或者用來抵禦四夷的入侵,或者討伐造反的亂臣賊子,或者俘虜殲滅盜匪敵寇,所以,一個國家必須有軍隊,這是確定無疑的。因而嚴格整肅軍隊,隨時準備征服討伐敵人,是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
國家以軍隊為立國根本,軍隊中以將領為靈魂樞紐,士卒則以將領為核心。要想壯大軍隊戰勝敵人,根本在於選擇稱職的將領、獲得優秀的人才。使用稱職的將領、得到優秀的人才,就能震懾天下,臣服四夷,這才是長期保有國家大政的根本。常言道:天下太平,使用文治;天下動亂,重用武功,這乃是必然的道理。天下太平無事,應當以文教施政治民;天下動亂,則應當依靠軍隊,掃平紛亂。因此說,文武之道是為政者一日也不可或缺的治術。
壯大軍隊、戰勝敵人的途徑主要有五條:
(1)整治鎧甲武器;(3)聚集軍隊,齊備馬匹車輛;(3)籌集糧秣及裝備;(4)訓練士卒;(5)選拔優秀將領。
這五條都俱備了,而後才能壯大軍隊。
選拔將領在於了解其人,了解他的才能智慧,然後才能使用他們,如周武王重用了薑太公,漢高祖劉邦任用了名將韓信就是如此。如果所用乃庸人,就是有雄兵百萬,又能增加幾分用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