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修身養德其儉逼下(4)(1 / 3)

首先,諸葛亮的儉樸治家具有政治意義。清人王夫之說:武侯之言說:’淡泊可以明誌。‘誠淡泊矣,可以質鬼神,可以信君父,可以對僚友,可以示百姓,無待建鼓以亟鳴矣。且夫持大權,建大功,為物望所歸,而懷不軌之誌者,未有不封殖以厚儲於家者也。在這裏,王夫之提出一個持大權、建大功的目的問題。在封建社會,財富與權力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建大功以收眾望,收眾望以攬大權,攬大權以取民財,這的確是一些野心家共有的邏輯。

諸葛亮在軍閥混戰風雲際會之時為劉備規劃三分,在強曹雄孫的夾縫中助劉備建立霸業,把區區一州之地治理得在三國中最有條理,其功勞不可謂不大;受遺詔輔政,後主劉禪以父事之,祭由後主,政由葛氏,事無巨細,皆亮專之,權力不可謂不重。功大權重,但諸葛亮的發展邏輯並不是廣廈富麗,美女充盈,財寶流溢,穀米陳腐,而恰恰相反,是家無餘財,妾無副服。這不是說明他的功業、權力不是為了個人嗎?諸葛亮是當之無愧的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其次,諸葛亮的儉樸治家具有榜樣意義。韓非說:孫叔敖相楚,棧車牝馬,糲飯菜羹,枯魚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麵有饑色,則良大夫也。其儉逼下。孫叔敖身為相國,乘坐用母馬拉的柴車,衣食簡陋,這種儉約當國的態度是受韓非稱讚的。諸葛亮也十分讚賞這種精神,他發布教令說:昔孫叔敖乘馬三年,不知牝牡,稱其賢也。這個教令,與韓非稱讚孫叔敖如同一轍。諸葛亮與孫叔敖在個人生活儉樸方麵是相同的。孫叔敖其儉逼下即他身為丞相生活儉樸,其榜樣的作用約束了部下的奢侈行為。諸葛亮的生活儉樸同樣為蜀漢官員樹立了榜樣。蜀漢政權內官僚的節儉清廉,當與諸葛亮的榜樣作用有很大關係。

第三,諸葛亮的儉樸治家具有修身意義。諸葛亮有句名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養德可以修身,節儉可以致靜。

為什麼這樣呢?

節儉就是滿足於正常生活的物質需求,不為物欲所驅使,不過分地追求奢華,從而在外界物質引誘麵前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能夠有節儉的生活態度就已不易,達到靜的境界就更需要修養。張魯是道教領袖,按說靜的修煉應該是很好的,但實質上卻大謬不然。諸葛亮就給張魯寫信批評他說:靈仙養命,猶節鬆霞,而享身嗜味,奚能尚道?指出了張魯雖標榜道,但並未真正靜心求道,而是在享身嗜味.

諸葛亮追求寧靜淡泊,主張以儉致靜,一般人認為是受道家思想影響較深的緣故。的確,在老子的言論中,有很多關於靜的論述。如至虛極,守靜篤,清靜為天下正。然而,除道家之外,儒家、法家也講靜。荀子說:虛壹而靜。韓非也說:用神也靜,靜則少費。所以,探求諸葛亮的求靜修身觀,不能隻看到道家的影響。

同樣,關於儉,各家各派也有自己的論述。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說慈,二說儉,三說不敢為天下先。這是道家理論。孔子說:奢則不孫,儉則固。這是儒家理論。墨子說:故聖人作,海男耕稼樹藝,以為民食。其為食也,足以增氣充虛,強體適腹而已矣。故其用財節,其自養儉。這是墨家的理論。

道家講靜講儉,而且講得精微透徹,但有較濃的獨善其身的出世味道;道家以外的儒、法、墨各家,經世致用的入世傾向較明顯。而諸葛亮的儉以致靜,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正是把各家的長處有機結合起來,把出世與入世和諧地統一起來。

諸葛亮用這種思想治家育子,將子孫培育成了聰明、好學、有誌、忠烈的蜀國君子。同時,其儉逼下,也使得百官不得不以諸葛亮為榜樣。因此,他的儉樸治家就具有了政治意義,他的儉樸的品德,也就有了智慧意義。